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我市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情况的视察建议 | ||||
| ||||
| ||||
6月26日,市政协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还邀请了8个联动部门开展了座谈交流,其中环保局、住建局、城管局和水利局进行了汇报,区镇分管污染防治工作的负责人也参加了活动。 通过视察与座谈,委员们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全市上下环保工作的氛围不断浓烈,防治污染的力度明显增强,空气质量提升等方面成效初显。忧的是,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依旧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生态环境还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水环境质量依旧没有得到改观,某些断面水质甚至出现恶化现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垃圾处理设施还是空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建设投入不足,河道闸口数量不足且设施陈旧。全社会环保意识还不强,污染防治氛围还不浓。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的主体责任和自律意识还不强,环保压力传导还不到位,部分单位行动不力、工作不到位。污染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尚处在特事特办、临时应急、各自为战的状态。 污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增强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下阶段,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确立长期作战意识,健全组织推进机制。一要组建区镇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各区镇应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将生态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建议由区镇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分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农村农业等工作的负责人共同参与,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二要理顺环保执法与环保监管关系。缺乏执法保障的监管将会苍白无力,缺少监管配合的执法也会无所适从。各区镇应严格做好辖区环境监管工作,配齐监管力量,强化日常动态监管,不定期开展“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勇于制止问题。要不断配强环保执法力量,组建一支会执法、敢执法、严执法的环保执法队伍。三要健全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无论“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还是“河长制”工作,都已明确是多部门联动,但实际推进过程中,牵头部门单兵作战现象还时有发生,部门联动存在梗阻现象。参与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各个单位应主动履行各自工作职责,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互通情况;部门与区镇之间要条块结合、信息共享;区镇与村居之间要上下统一、齐抓共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体系。 2.强化系统思维理念,统筹谋划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污染源头排查。各部门、区镇应抓紧摸排污染源头,重点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采取地毯式拉网排查,建立污染问题清单,梳理污染整治事项,制定污染整治对策,逐一整治销号。应充分发挥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源。科学制定防治方案。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驰而不息。应着眼于短期攻坚与长期作战,兼顾好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科学制定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阶段整治重点目标与长效防治工作计划,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严守时间节点,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3.坚持“减存量、控增量”并重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防治举措。一要联合执法,铁腕治污。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联合执法力度。应加大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的执法力度,对拒不配合环保检查、拒绝实施环保整改的企业、项目依法严肃惩治。对群众反应较为强烈的环保问题,如非法捕捞、污水乱排乱放等,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强巡查,一经发现,依法严惩,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惨痛代价。二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垃圾处置方面,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建设,高点定位,精心规划,预留扩容空间,快速推进,缓解区镇生活垃圾围城困扰。加快建筑装潢垃圾销纳场选址建设,引进优质加工企业,实现变废为宝。提高对餐厨垃圾、工业垃圾收处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主动上门回收、重罚擅自处置等措施,做强收储转运工作。污水管网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和“十个必接”污水收集管网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控源截污的作用。定期对我市三个主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处置能力评估,提早规划提档升级工作。统筹考虑北部新城、开发区、工业园区生产生活污水增量,谋划可行性处置方案。加快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加快北海路污水提升泵站等建成设施的启用,早日化解城区黑臭水体难题。加强对新规划的商住区、工业区给排水管网建设的监管,确保实现雨污分流。加大村庄污水处理装置建设力度。水利工程方面,全面推进全市河道闸口维护升级,加快民生河闸口、临江闸口等沿江水利闸口规划建设,提升引江调水能力,增强河道水动力,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加强三、四级河道及泯沟疏浚,畅通河网水系。三要严把新办项目的审批关、验收关。无论是生产性工业项目、经营性服务业项目,还是社会事业项目,有污染隐患的,一律不准落地;环保设施不到位的,一律不准生产经营。同时引导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改进生产工艺,完善环保措施,加强环保管控,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化工、橡胶等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全面升级基础配套设施,改良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四要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与推进垃圾减量化。加强舆论宣传、社区教育,倡导公众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垃圾分类试点的示范效应,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垃圾资源再生比例。加强对垃圾减量化工作的研究,提倡先进理念,探索先进处理技术,在对本地区环境影响程度最小的前提下,对生活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