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加快发展海门旅游产业”的 | ||||
| ||||
| ||||
最近,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分管副市长的工作通报,委员们就此提出意见与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旅游产业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较好地推进了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1.定位正确有特色。一是主题定位准确。我市以“江海风情、田园风光”为主题,并把“江海休闲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定位准确,有效引领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利用。二是工作思路清晰。围绕做好“环沪节点城市”文章,大力吸引以上海为主要客源地的旅客。围绕做好“江海”文章,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岸线、沿海岸线等旅游项目。围绕“田园”文章,有效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特色农副渔商品美食游、家纺、红木生活用品购物游等活动。三是发展特色初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一些旅游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开发。目前,海门拥有7个大类、123个单体的旅游项目。尤其是围绕农业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活动初显特色,一些旅游景点建设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2016年,我市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2.措施得当有成效。一是有规划引领。我市已经制定了关于旅游方面的总体规划、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制定全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逐步步入轨道。二是有政策支持。我市制定实施关于打造江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意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明确了全市年度旅游引导资金、重点景区财政贴息、旅游主题活动年度预算等,有效推进了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三是有品牌培育。逐渐形成了六大区域性旅游品牌,即家纺购物、张謇文化、国家海洋公园、余东古镇、花香海永、“羊家乐”旅游等,在周边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四是有特色产业。各个区镇都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业,如常乐旅游风情小镇、临江科技小镇、三厂星期七农业生态园、高新区智谷绿海、工业园区“叠石桥村”、海门港新区“大东城”、沿江旅游风光带、花香海永旅游度假区等,主题突出,辨识力较强。五是有旅游市场。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3家,1个国家级海洋公园(蛎岈山国家海洋公园)、1个南通市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常乐镇)。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余东镇)。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346.5万人次。 二、我市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我市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量偏小,品牌不响,辐射不广。 1.统筹推进力量不足。旅游业涉及农业、交通、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需要各个部门协同推进。目前,我市旅游产业由旅游局主管,而旅游局在商务局挂牌办公,下属旅游管理科工作人员只有3人(编制已调入文广新局),组织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2.规划引领有待加强。我市虽然编制了《海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以及余东古镇、常乐旅游风情小镇等旅游板块的规划,但由于多种因素,实际上很难按照规划开发实施。 3.旅游市场配套不全。目前,我市旅游企业组织本土旅游的办法不多、积极性不高,缺乏本土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景点游客服务设施极少、档次偏低,难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旅游业投入周期长、产出效益慢,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埋头苦干,后来者居上。 1.以有效推进为手段,加快旅游产业提质增量。一要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要谋划布局。以家纺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依托,谋划好旅游产业布局;以江海岸线、特色小镇等为依托,谋划好旅游景区布局;以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为依托,谋划好客源市场布局。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域性旅游发展规划。要抓住重点。对已初步形成或规划中的“两个乡村旅游集聚区”、“两个休闲旅游度假区”、“三个旅游风情小镇”以及“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2+2+3+N),要进一步梳理出优先发展的重点,列入年度发展计划,重点打造海门旅游亮点。二要加强组织推进,健全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建议学习苏州、杭州、青岛、厦门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推进。重点负责协调全市各个区镇、各个板块旅游的统筹发展,协调全市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和规划指导。在理顺旅游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多方合作”原则,适时成立市旅游集团公司。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及时化解旅游项目用地矛盾,及时打通旅游景区交通通道,及时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品质管理,及时更新完善海门“一日游”、“二日游”线路,及时培引一批高级旅游管理经营人才。要将旅游开发管理列入“四个全面”考核,针对我市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三要加强政策支撑,更好地搭建服务载体。应整合住建、交通、农业、服务业等项目资金、用地等资源,多方助推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推进旅游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共同培育旅游市场。 2.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品质。一是抓好旅游项目投资落地。根据各个板块旅游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审批、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运用协同战略联盟、PPP模式、股权融资、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扶持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项目。二是抓好旅游项目的配套建设。要配合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建设,高质量营造好农村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清水、绿荫、整洁的良好环境。完善旅游交通体系,规范和优化旅游标牌,加快对旅游景区游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三是抓好旅游项目的推介与运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包装设计好海门旅游项目的宣传,尽快编制旅游地图。动员社会力量,策划开展大型旅游文化活动,提升海门旅游影响力。 3.以做强产业为支撑,保障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准确把握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旅游业是从一、二、三产业发展进程中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发展旅游业务必结合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状况,统筹谋划,以产业发展为根基,确保旅游业落地开花结果。充分发挥我市建筑、教育、家纺、文化、体育、农业等优势,打造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宗教旅游等旅游经济,丰富海门旅游的内涵及形式,拓展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将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市场)纳入旅游购物市场体系。针对亲子、亲友、老人、新人等不同群体旅游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项目。围绕种植业做好旅游元素的打造,防止借旅游为名,变景点为私人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