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实施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集聚 | ||||
| ||||
| ||||
近年来,为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全市招商引资力度空前,成效显著,“招商第一、项目为王”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区镇引进项目“产业相近、趋同,布局分散、交织”等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全市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如何通过有效的行政推动,围绕提高招商精准度和产业竞争力,实现招商引资与产业集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期,市政协就“实施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集聚”这一课题,作了专题调研和思考,并赴浙江宁波北仑区、永康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海门产业集聚的演变与现状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的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聚在一起。它既有本地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通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海门的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显现,产业集聚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海门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 海门的产业集聚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出“企业分散布点——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是乡镇、村企业处于自发、无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海门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但当时工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以乡镇、村集体组织为主,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农民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在每个角落都星罗棋布地办起了农村工业。同时,依托与上海特有的地缘、亲缘及人文关系,各地创办了纺织、服装、皮鞋、食品等上海联营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村村冒烟,布局分散带来的环境污染、粗放经营、缺少规模经济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当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一起向开发区、乡镇工业区集中。这一阶段,企业的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处于一种地理空间的集中、产业链上的不完全相关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聚的阶段。本世纪以来,西部的家纺产业、临江新区的化工医药产业等都是以追求集群效益为目标,特别是以叠石桥市场为中心的西部家纺产业,已形成了生产协作体系,群体中的骨干企业、品牌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配套企业,而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微企业也走向专业化,整个企业群落围绕特定的产业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供销集中等竞争优势。“十一五”以来,随着海门“四大增长极”的打造,江海联动开发,行政区划调整,鼓励各乡镇为园区引进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海门的产业集聚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海门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目前海门已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船舶)、化工(医药)、电子信息、冶金、轻工(食品)、建材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1.以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桥市场为中心的西部家纺产业集聚区 海门工业园区家纺产业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家纺产业发展迅猛,品种款式由少到多,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和工艺由落后到先进,生产经营企业由弱到强,辐射面由窄到宽,叠石桥家纺市场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被省发改委授予江苏省首批家纺特色产业基地称号(全省首批30个)。2016年,工业园区家纺企业35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叠石桥家纺市场全年实现成交额650亿元。目前,以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桥市场为中心的西部家纺产业集聚区已呈现出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营销国际化等明显特点。随着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西部家纺产业集聚区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以临江新区为主体的沿江化工医药产业集聚区 临江新区沿江化工医药产业集聚区是海门产业集聚发展的一大亮点,发展势头强劲。多年来,临江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定位,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理念和“产城融合”工作思路,积极放大区位优势,狠抓项目建设,重点打造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努力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成功晋级全省首批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跻身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前20强。2016年,区内沿江地带拥有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企业及研发机构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实现应税销售45.9亿元。 3.以通吕运河沿线区镇为主体的北部沿河机电产业集聚带 沿河机电产业集聚带主要分布在四甲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包场镇)等区镇,主要产品有高端输变电装备、电力机械、风机、高精度焊机机器人、RV减速机、电动工具等,拥有规模以上机电企业16家,2016年奖牌企业10家,奖牌企业共实现应税销售13.34亿元,实现入库税金10387万元。凭借南通爱尔思轻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同行的领先地位及与上海交大实现的产学研技术支撑,吸引了台湾中兴电工落户四甲镇,建立省级高端输变电装备科技产业园,已吸引7家台资企业入户园区,初步形成专门研发生产高压、超高压输变电(110至550千伏)核心设备的产业集聚。 4.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海工装备(船舶修造)产业集聚基地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片区现有海工装备(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8家,其中重点企业3家,即招商局重工、中远重工和海新船务。主要产品有钻井平台、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特种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轮、龙门吊、港口机械等。虽然企业数量少,但重点企业规模大,占用岸线长、陆域面积广(招商局重工占用岸线2500米,占地2036亩;海新船务占用岸线1000米,占地1400亩;中远重工占用岸线580米,占地720亩)。2016年3家企业实现应税销售33.4亿元,占滨江片区29家规模以上企业的46.3%。滨江海工装备(船舶修造)产业发展空间大、后劲足、爆发力强,将是未来海门最具潜力的产业集聚基地。 总体而言,海门的产业集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为今后产业提升和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产业集聚的特征和分工还不够鲜明。有的区镇工业集中区是由“小而全”的企业构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企业关联度较低;有的区镇工业集中区缺乏明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定位,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备,不同产业犬牙交错,仅仅做到了企业集聚而不是产业集聚,特色不明显。 2.产业集聚度还比较低。目前,海门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各有千秋、不可或缺。但不少产业都零碎地分布在全市各地,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海门的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配件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份额,其中不乏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小巨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广,发展前景好。但这些骨干企业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区镇,在同一个区镇又坐落在不同的方位。汽车零配件产业分散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高新区、正余镇等多个区镇,虽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地缘、人缘上的特殊性,但就全市来看,集聚度不高,必然会影响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3.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的支撑力还不够强。缺乏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大企业,一直是海门经济发展中的软肋。加速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离不开大企业的有力支撑。2016年,全市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97家,超10亿元企业8家,招商局重工总量最大达26.8亿元。西部家纺产业集聚区应税销售超亿元家纺企业3家,位于海门高新区的凯盛家纺总量最大为1.53亿元;临江新区集聚区应税销售超亿元化工医药企业10家,联海生物总量最大为16.6亿元。纵向比,大企业培育可圈可点;横向比,差距明显。宁波北仑区销售超百亿企业6家,对产业集聚起到了有力的牵引和吸纳作用。浙江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通过“五金”产业的市场细分,已裂变为五大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产业已发展到整车制造。2016年,永康市众泰新能源电动汽车仅本地纳税超11亿元。培育大企业,推进产业集聚,无疑是海门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海门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规划上,还缺乏全市域的产业布局规划体系。市里曾编制过《海门市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但在实施中未引起足够重视。2012年,全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一中心五片区”的产业布局要求,也似乎只体现在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没有刚性约束力,区镇产业雷同化状况依然如故。同时,各镇的产业园区基本沿河沿路而建,部分项目是“见缝插针”,使得项目比较分散,一些优质项目缺乏成长、拓展空间。二是理念上,部分区镇在招商引资中,还存在“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思维定势,主导产业过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更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三是动力上,部分区镇还缺乏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虽然市委市政府鼓励乡镇飞地招商,但由于各有打算,成效不明显。 二、“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集聚”的思考与建议 产业集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列入了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今年3月22日,在“江苏省制造业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以苏南为主的各地区要“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当前,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既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呼唤,也是上级的要求,更是海门在紧环境下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一)强化规划导向,引领产业集聚 产业规划是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行动纲领。“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明确了“3+3+N”(3+3.即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现代家纺、现代建筑三大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进一步”。 1.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划体系的完整性。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市级层面编制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规划向区镇、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延伸工作,形成覆盖全域、完整科学的产业规划体系。一是组织各区镇编制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区镇已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指导各区镇重点编制好1-2个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使市级层面的发展要求在区镇得到分解和落实。二是组织产业龙头企业编制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各区镇应帮助辖区内的工业规上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分析在各自领域的优劣势,找准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企业3-5年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路径,推动企业发展向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三是组织行业商会(协会)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可由市工商联牵头,指导本地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编制好五年发展规划,推动行业发展由松散向紧密、封闭向开放发展,引导行业企业“抱团取暖”、合作双赢、做大做强。 2.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划内容的操作性。无论是市级层面的产业规划还是区镇的产业规划,都应充分体现“易操作,能落地”,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链式发展。着力纠正目前“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产业”的认识误区。在编制产业规划时应充分体现“补链、延链、强链”的发展方向,既要明晰前沿领域,又要关注核心技术,还要突破重点区域,以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规模逐步提档升级、经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营销模式线上线下互动。当前,重点推动三大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二是突出区镇特色。依据各区镇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将“三大优势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到相关区镇,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各区镇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推动各区镇的产业不断做特做精做专做强。三是突出龙头带动。坚持产业规划服务服从企业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我市现有的金银铜牌等龙头骨干企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辐射作用和裂变效应,推动关联企业集中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个园区(集中区),一个产业,一群企业”的发展态势。 3.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划执行的约束性。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制定规划与招引项目、发展产业还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花了大量人力财力的规划常常被束之高阁,常常被项目“绑架”着走,无法发挥指导、控制的作用。特别是受制于考核的压力,区镇追求指标完成的多于坚守产业定位的,不可避免地出现“捡到篮里都是菜”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应当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建议一是调整现有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确保完成上级考核指标的基础上,下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时,改变对区镇考核搞平均摊派的传统做法,合理确定不同产业的项目数量和规模、增幅和总量,逐步推行个性化考核。二是依据全市产业布局、产业定位及现有基础,提出各区镇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指标,尤其是在具体内容上,应逐步增加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权重,即提高符合本区镇产业定位项目(新引进项目和新技改项目)的考核分值,以此来推动各区镇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实施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集聚 精准招商,应当服从服务于产业集聚。要将产业集聚发展的“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通过实施精准招商来实现“按图索骥”。 1.应在力量配置上更精准。一是体现一个“高”字。招商人员的层次决定着洽谈项目的层次和成功率。浙江永康市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每个市级领导挂钩一个主导产业和一个省外永康商会,由相关区镇街道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一个团队,开展产业招商和商会招商。永康市还连续多年,坚持每个市级领导每年都要参加省外永康商会活动,发挥商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借鉴永康市的做法,建议在目前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根据“3+3+N”重点产业发展和打造重点产业链要求,实施“一个市领导挂帅一个重点产业和一个重点商会”的招商工作机制,通过“一个挂帅领导、一份产业规划、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推进方案、一套优惠政策”,营造以上率下、带领全市领导干部融入到招商引资中的工作氛围。二是体现一个“专”字。“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招商工作也是如此。可尝试推动招商工作市场化运行,招商人员企业化管理。特别是作为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的六大园区,更应先试先行,这方面临江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同时,市级层面和区镇应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和企业家这两支队伍的招商作用,借助其广泛的人脉资源、产业优势,以及丰富阅历和经验,通过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发其参与招商、主动招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招商工作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主导型与全民参与型”并举转变。“专”字还体现在招商工作还需要“专一”。对认准的项目,要有一股子钻劲、韧劲和盯劲,坚持久久为功,尤其是大项目的招引上,必须要前赴后继的跟踪联系,一任接着一任盯,不能因为人员调动,打断了线索,疏离了关系。三是体现一个“优”字。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优胜劣汰,把招商人员的力量向“3+3+N”重点产业集中,向六大园区等重点区域集中,真正“集中优势兵力实现各个击破”。 2.应在组织推进上更精准。一是活动的丰富化。除了定期组织市级层面的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更应提倡开展专题性、小型化的招商活动,尤其是可以依托企业,加强与其上下游链接的关联企业、适合开展产学研活动的高校、有利于做大做强的金融资本等方面对接。二是区域的多样化。既要大力招引市外,把符合海门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资源招引进来,当前在重点对接服务上海的同时,不应忽视长三角区域甚至引领产业发展风向的北京、广东、深圳等产业和技术高地;也要大力挖掘市内,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培大扶强,将更多的优惠政策、优质资源向其倾斜,推动更多的本地企业成长为行业的“单打冠军”。三是服务的全程化。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办公室应切实从原有的“汇总、统计、分析”职能中解放出来,加强同区镇、相关部门的上下联系对接,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程参与,从捕捉项目信息源到项目落地生产,提供“店小二式”精细服务。四是平台的科学化。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两大任务,建立市级层面的产业技术平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产业引导基金等,促进要素资源集聚,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壮大优势产业,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技术研发、资金融贷、人才引进等全面服务,整体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 3.应在招引方向上更精准。宁波北仑区和永康市都十分注重产业链招商,围绕零配件优势产业吸引整机整车企业落户,通过整机整车企业招引配套企业补链。建议各区镇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牢固确立产业链招商的理念,按照各自主导产业定位、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出实招,开展差异化招商。一是招引“龙头型”项目。如我市汽车配件产业比较齐全,在此基础上应在招引整车制造上力争突破;二是招引“补链型”项目。浙江永康市为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依托众泰新能源电动汽车,着力引进与汽车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专门成立了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招商局重工是我市体量最大的基地型海工装备企业,建议依托其行业优势和央企影响力,在市级层面成立海工装备(船舶修造)产业推进办公室,举全市之力招引同类企业进驻沿江沿海;发挥技术、人才、渠道优势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打造先进的海工装备服务外包产业,推动其突破百亿级产出规模(应规划控制好周边稀缺岸线资源和陆域腹地的预留空间)。也可与“江苏省制造业大会”相呼应,成立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办公室,海工装备(船舶修造)作为其重点推进突破的产业之一。三是招引“提升型”项目。如紧扣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招引芯片、智能器件以及终端产品等,不断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整个行业中分量;四是招引“突破型”项目。结合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打造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着力引进一批旗舰型的现代服务型项目。 (三)创优创活机制,提升产业集聚 招商成效的提升离不开机制的保障。 1.可建立会办导入机制。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发挥市“项目准入预评估”机制的作用,在对全市项目信息的真实性、总量规模、技术含量、环保、安全等进行预评估的同时,应由评估组专家根据我市重点产业的布局定位,确认项目落地的区域,让不同产业的项目落户到最适宜发展的相关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2.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目前园区有空间,但产业不足;乡镇有产业,但空间不足。各镇对捕捉到的与本镇产业定位不相符的重大项目信息或在谈过程中成熟度比较高的重大项目,应积极主动地向园区引荐,做到“只求所有,不求所在”;各园区应以开放的心态,高度重视区外引荐的项目,不能厚己薄彼、“我的地盘我做主”。同时,各园区对捕捉到的项目信息,如属于其他区镇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也应主动地引荐给相关区镇。只有区域联动,共谋发展,才能加速产业集聚,彰显产业特色。 3.可建立共享激励机制。目前,全市招商引资的氛围很浓,成效也很显著。为激励乡镇为园区引进项目,市里已经出台了飞地招商相关指标“分成”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区镇共建共享的项目数量并不多,园区的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举荐项目的热情不高。这从侧面反映了目前的飞地招商和区镇共建政策还有改进空间。为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建议建立法令统计与市内统计双轨机制。对上,按照统计法和市里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对同一个项目的相关指标一方计算或按照已出台的分成办法,统一扎口上报。对内,凡是区与镇、区与区、镇与镇之间因服从全市产业布局定位、产业集聚而相互引荐的项目,经市里协调、严格把关确认后,相关考核指标双方全额统计(财税收入指标除外,可另行研究确定区镇认同、远近兼顾的分成办法),消除因指标分成而可能产生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