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完善机制 追根溯源 深入推进城乡水环境长效治理 | ||||
| ||||
| ||||
良好的水环境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对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建设,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市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抓住重点问题,努力实现我市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近期,市政协课题组对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察看了部分河道,邀请水利局、住建局、环保局、余东镇、海门工业园区等单位领导召开座谈会,赴外地学习相关工作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整治为抓手,查漏补短,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一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加强组织机构、责任体系、考核督查机制等建设,我市水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年初,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形成市、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成立市“河长办”,使各级河道管护责任人实现全覆盖,并明确了2020年治理目标任务;成立市“26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的组织协调、考核督查;成立海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出台了《海门市“两河两行业”整治总体方案》《海门市沿公路、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海门市通吕运河货隆大桥断面水质达标方案》《海门市河道长效管护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 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进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门“3+3”重点产业体系建设,研究编制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四年(2017-2020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工业经济爬坡过坎三年行动计划、规模企业上台阶三年行动计划、微小企业上规模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计划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450万米,目前已基本完成。对化工生产企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存储企业、危化品码头进行专项整治。截至9月底,有18家生产企业已完成关闭或转产,注销4个危化品码头危险货物作业资格并拆除设备,另有多家企业已停产。 三是控源截污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市加强控源截污,重点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源等各种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整治;开展取水口、入河排污口整治,重点对已排出的283个取水口,63个排污口,逐一检查过堂;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截至9月,建设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总计29.8公里;加强污水处理厂、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城区三个污水处理厂(东洲水处理、黄海水务、灵甸水务),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一级B类以上排放标准;加强各乡镇污水处理厂逐步改为提升泵站;截至10月,全市57家禁养区养殖场关闭,完成削减总氮12.05吨、总磷1.66吨。 四是河道整治持续推进。今年启动了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的黑臭治理工程;正在积极组织《海门市城区黑臭水体治理规划(2017-2020)》的编制工作,为实现城镇建成区水体到2020年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打下基础;各区镇重点对河坡周边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扒皮种植等现象进行整治,对一、二级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网簖、地笼、水面圈养网具和沉船、废弃船等234个阻水物进行拆除整治;对沿江16个非法码头吊机进行拆除。 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市水环境和水质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治理合力还没形成。市“263”办、“河长办”以及市水利局、农办、农业局、住建局等部门都分别牵头相关工作。由于牵头责任部门多、工作职能交叉、考核标准不一,导致治理合力很难形成。二是资金利用率还不高。目前水环境治理方面财政资金,主要由农办、水利、住建等部门分别牵头管理,比较分散;绝大多数区镇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严重影响了河道保洁、治理。三是政策执行还不到位。我市已经制定出台了不少治理水环境污染的实施方案或办法,但落实情况不是很理想,相关区镇、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应付成分。四是执法监管还不够有力。日常执法监管还不够,对一些区域、环节、时间段的水环境监管还存在盲区,一些违法行为未能及时有效发现并制止,综合监管能力不足。五是源头控污还不够有效。农业污染面广量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化肥农药随地表水流入河道,对水质污染较大;工业废水比去年同期增加33.7万吨;上游水质污染较严重,例如通启河海门入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因雨污合流水通过溢流口和溢流闸门流入河道,城区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等河道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严重,通吕运河沿线四甲、正余、包场等乡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尚未完全接管处理,直排河道。六是河道水体不活、水系还不畅。由于截断或填塞等人为因素,导致目前全市(尤其是农村)断头式河道(明沟)所占比例较大。同时,由于富营养化造成水草丛生等原因,全市大部分河道断而不连且水流不畅,导致水质难以改善。 二、以问题为导向,追根溯源,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近年来,我市已经有了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各项整治行动方案,涉及河道整治、污水防治、农村水利、行业整治等方面,诸如:清河面行动、整河坡行动、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等,我们应将这些专项整治进一步梳理,抓住主要矛盾,深挖问题根源,深入开展周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一)工业污染问题整治 一是加快产业集聚,集中处理工业污染。以水环境承载力和建设适宜度为依据,合理确定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以“两河两行业”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全市散落分布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中、老镇工业企业向新区逐步归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网建设,确保各园区的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对绝少数暂时不搬迁进园区的老企业,污水必须达标排放。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源头。一方面,深入推进我市“四个一批”整治,加强对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整治,以治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化工、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环境风险,决不突破省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对新增过剩产能行业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鼓励发展高效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等行业。三是加强排污监控,杜绝超排偷排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污染企业的监控实行全覆盖,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加强对重点河道非法排水口的巡查,对查实的非法排污口进行封堵,对“开封偷排”的违法行为长期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处一起,杜绝企业污水直排入河。 (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整治 一是农业提档升级。大力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二是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选择适合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降低农药的危险性;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和杀虫灯、防虫网等绿色防治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使用量,鼓励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加大对禁养区和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快对违规养殖场的关闭和拆迁速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检查考核等长效管理机制,严防已经取缔和搬迁的畜禽养殖“回潮”,巩固整治成果。 (三)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整治 一是加快管网建设。加快城乡污水管网改造建设,尽快实现离镇区主管网较近的社区、村居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对远离镇区主管网的社区、村居建设小型污水设施。加快原包场镇至海门港新区、原包场镇到正余镇、六匡至悦来的污水主管网建设;加快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区域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正余、王浩污水处理厂改造为提升泵站;根据《海门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文件部署,加快各区镇“十个必接”工作;确保至2020年,完成海门市三个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全部污水主管网建设,实现全市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加强生活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对已建成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城镇、社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全部执行一级B类以上排放标准,力争全市各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受益人口达到90%以上。实施区域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简易处理以及相关的配套管网建设。在全市农村集居区内全面实施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并通过小型湿地净化等措施达标排放。三是加快雨污分流改造。聘请相关专业机构参与雨污分流改造的方案编制、技术指导及效果评估,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现状排查,制订管网改造计划,优先推动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污水截流、纳管。难以进行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城区必须全部规划、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积极推进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力度排查城乡各河道沿河污水溢流口,对小区居民、村民、排水户自行将污水管接进雨水管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整改。 (四)河道不畅问题整治 以全面疏浚贯通各区镇河道作为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抓手和工作目标,全面恢复和构建起水流畅通的水网体系,彻底让水活起来,实现河道水网循环流通。一是实施清淤净水工程。根据市河道长效管护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开展清淤疏浚工作,着力改善河道水体黑臭现象。全面实施农村四级以下河道三年一轮畅通清淤工程,同一条县级河道连续两年内完成疏浚,同一条乡级河道在一年内完成轮浚,确保内河水系畅通。各区镇要有计划同步推进清淤工作,按照《海门市“十三五”县乡河道轮浚规划》有关要求,力争几年内将所有河道轮清一次。二是实施调水畅通工程。加大引排力度,通过引入境外清水和加快境内水引排力度,提高对海门境内的内河水进行置换的频次,挤污纳清。充分发挥地处长江口、沟河纵横、水系丰富的区位优势,加大引入优质水源;加大浒通河引排水力度,结合城区河道开闸引、放水,通过浒通河闸的调节功能,实现海门河、圩角河与长江水置换。三是实施固岸护坡工程。通过种植芦苇等生态护坡植物,加强对河道河基加固、河水净化,减少水土流失。 三、以机制为保障,强化执行,努力实现水环境长效治理 1.行政推动机制。一是形成合力。据调研,宝应等地水环境治理主要由一个部门负责牵头。建议我市整合水利、住建、农办等部门相关职能,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全市水环境治理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以及资金使用等工作。各相关部门、区镇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真正形成治水工作合力。二是联动治理。加强联合督查、联合执法,加强司法跟踪、加强对违反刑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大与南通市有关部门以及兄弟县市(尤其通州区)的衔接力度,形成同步治水、联动治水、协作治水的良好局面。三是有序推进。要集中各个区镇、部门有限的治水力量,划分片区,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制定计划,逐步、分类治理,实现治理一片、成效一片、收益一片。 2.动态监控机制。一是加强信息库建设。加快打造水环境智能监管网络体系和平台,将污染源排放、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工程项目进展、水质、雨量、水位、疏浚调水、河长信息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动态更新、共享共治、知水管水的水环境治理实时作战系统,全面提高全市水环境的分析、预警、控制和管理能力。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监管。化工、印染企业自动监控装置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双随机”抽查制度,及时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动态。 3.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一制定使用计划,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全社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投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污水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探索推行环境资源补偿制度,督促排污主体加大治污投入。 4.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加强两级考核。水环境治理是涉及多区镇、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厘清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层层分工落实的责任体系,要建立市、区镇两级考核机制,市加强对区镇的考核奖惩,区镇加强对村、社区的考核奖惩。二是加强通报曝光。要借助市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各河道水质数据,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真正做到拉下脸、狠下心、出重拳。三是加强责任追究。切实将水环境治理成效、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提拔、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对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的相关区镇、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5.公众参与机制。依托各类媒体和宣教平台,加强水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普及治水知识,宣传节水理念,传播治水文化,引导公众不乱排污水,不乱抛垃圾,提高用水效益,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生态观。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全市举报、曝光平台,完善监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同心合力的治水工作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