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多措并举 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
| ||||
| ||||
(2017年9月27日市政协十四届三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聚焦富民,民心所盼。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和《海门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行动方案(2017-2020年)》、《海门市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助力市委市政府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在外出学习和市内调研的基础上,紧扣我市实际,选择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东西对接--统筹富民资源”、“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效益”、“田园旅游--拓宽富民之路”、“转型升级--激发建筑富民活力”、“减负控支--缓解富民阻力”五大富民惠民举措。 东西对接——统筹富民资源 一、我市现状 我市东部相对偏“农”,但由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存在务农收入不高,劳动力富余的现状,较多尚有余力的老人和大量中老年妇女多数时间赋闲,无稳定收入来源;西部相对偏“商”,本地多数劳动力都在企业务工,即便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仍然存在“用工荒”。季节性农忙期间,西部农场往往采用派车接送东部劳动力务工的方法解决“用工荒”。 二、对策建议 东西对接,旨在统筹东西部资源,使东部富余的人力资源和西部丰富的商业资源高效对接,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拉高“金字塔”底部人群的收入“基准线”。 (一)搭建信息平台。一是高效对接。通过网络平台的分类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推动西部用工信息和东部劳动力信息的高效对接。二是覆盖延伸。借助村(社区)和合作社、企业等组织,做好劳动力信息、各种招工信息、劳务外包需求等采集工作,使平台信息更具广泛性、实效性。 (二)完善组织机构。一是选准“一条路”。成立农村劳务经济合作社,把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再统一对外承揽业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二是选育“领头雁”。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返乡能人中发掘一批头脑活、点子多、号召力强的人,发挥其自身特点及本土优势,鼓励其领办或参与管理劳务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三)配好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优惠贷款、一次性奖励、简易审批、免费专业培训等扶持政策,通过一整套政策“支撑架”,使劳务经纪人有信心、有办法办好劳务合作社。 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效益 一、我市现状 1.农村土地分散闲置,利用率不高。我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截止2016年底,我市承包地总面积68万亩,已流转面积36.67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54%,尚有近半土地未能流转。因农村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或是妇孺,耕种能力有限,导致土地低效甚至闲置。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匮乏,带动力不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很多镇村存在“待嫁姑娘无人娶”的窘境。2016年底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面积23.08万亩,仅占已流转面积的63%,其余37%的已流转土地无人来种,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重缺乏。 3.农业技术培训疲于应付,实效性不强。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农业部门为完成50%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标疲于应付,只能靠发培训补贴开展“拉壮丁”式培训。农业培训水平也有待提高,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授课方式单一,对农民缺少吸引力。 二、对策建议 李强书记指出: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现阶段要致富,还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发展农业,必须紧紧抓住土地、人才、技术三个要素,提升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一)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盘活土地资源。土地闲置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工作,做好土地流转信息库建设,对全市土地流转情况做到数据清、情况明,加快对集中连片、交通条件相对优越的土地进行流转,对已流转的农田,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通过媒体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服务,包括土地经营者基本情况、经营意向和经营能力等信息,以及流转土地的面积、区域位置、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适宜种养的品种和土地流转价格等信息,主动做好双向信息互通适配,当好土地和经营者之间的“红娘”。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强劲带动力。如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挖掘潜在资源。要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创业者,特别是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休村干部和农技人员等有发展潜力的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政策,推动他们做大做强,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批,致富一片的目的。二是鼓励融合发展。一方面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从业者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增强农业发展的动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三)加强技术培训,增加土地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的注入能使农业产出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倍增。一是加强培训精准度。根据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不同类别的种养殖农民群体,分类制定培训计划,因材施教,实施精准培训,使农民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二是提高培训水平。全市农技人员要多渠道吸纳新技术,要走出“家”门,拓宽学习思路,把外地成功的技术、经验带回来。要走进“院”门,与高校院所对接,抢占技术先机,把最新研究成果带回来。三是充实培训师资。加强基层培训,在种养殖大户、青年农民中培养一批农业技术能手,让他们充当“兼职”农技讲师,通过他们把技术送到村户田头。培训要做到能在村里就不在镇里,能在地里就不在屋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田园旅游——拓宽富民之路 一、我市现状 我市农业休闲旅游有各类休闲农业点123个,从业人数1.6万多人,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这些休闲农业点分布在各区镇,呈现全面开花、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趋势,但实际吸引力不足,未能较好发挥农业休闲旅游在带动农民收入中的倍增作用。田园旅游品牌影响力还比较弱,有很多的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宣传上还没有做到位,没有整体规划,缺少有经验、有理念的经营团队。差异化的接待能力还比较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仍停留在采摘、垂钓等传统休闲项目,餐饮、住宿、购物等休闲旅游延伸链尚较欠缺,往往留不住游客,吸不到“金”。 二、对策建议 每逢节假日,上海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平时拘于繁华城市一角的上海人,多数选择走向大自然放松身心,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深受青睐。作为“上海后花园”的海门,要抓住对接服务上海“55580”行动的契机,充分发挥我市“江海风情,田园风光”优势,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大力打造田园综合体,让上海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在海门。 (一)用好资源,打造江海特色农旅品牌。引进专业团队,利用好江海自然资源、家纺红木及农副产品等旅游商品资源,重点打造“两带、两购”特色农旅品牌。一是打造沿江、沿海风光带农旅品牌。沿江风光带:对我市长江北岸线整体规划设计,分段逐步实施,在堤内打造沿江林果园艺、淡水种养殖休闲农业带,以集中连片的游玩项目,留住更多游客的脚步,江边餐饮、民宿等农业休闲旅游延伸链亦能应势而成。沿海风味带:利用沿海优势,做好海景、海鲜两篇文章,做大做优海鲜特色餐饮服务业,丰富海边游乐项目,招引海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渔家乐民宿专业村,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沿海风味带。二是打造家纺红木、农副产品特色农旅购物品牌。家纺、红木购物游要利用我市家纺、红木市场优势,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家纺、红木购物游品牌,形成西部家纺、红木购物圈。绿色优质农副产品深受上海游客欢迎。建议在现有“苏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按照旅游购物点标准进行扩容提档改造,让游客通过一站式购物,将绿色优质农副产品带出海门,打造海门农副产品购物游品牌。 (二)创意策划,引爆江海特色旅游热。一是个性化设计旅游线路。利用好我市现有旅游资源,针对旅游意愿最为强烈的白领群体、大学生群体、亲子群体、老年群体等,研究分析其旅游需求,设计几条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融入生态、休闲、亲子、人文、养老保健、购物等要素,以个性化、人性化的线路设计激发游客强烈的旅游欲望。二是创意设计主题旅游节。抓住海洋、家纺、风筝、山羊、枇杷、葡萄、草莓等主题,精心策划主题旅游活动,引爆旅游热。同时规划建设好停车、用餐、购物、住宿等旅游配套。三是打好旅游宣传广告牌。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宣传,还可独辟蹊径,推广摄影团队免门票政策,发挥摄影爱好者+微信圈的巨大传播潜力,无限放大宣传效应。 (三)强村富民,发挥基层组织能动性。充分发挥村(居)基层组织的主动性,推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开发乡村特色,丰富旅游元素,积极引导农民融入农业休闲项目,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实现强村富民。 转型升级——激发建筑富民活力 一、我市现状 1.建筑行业实力雄厚人才汇聚。建筑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从业人数多,致富带动力强。目前我市有265家建筑企业,2016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00.83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实现地税入库18.3亿元,对全市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3%。整个行业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人才汇聚。 2.建筑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2014-2016年,建筑业施工总产值增幅分别为24%、15%、4.18%,呈现出明显放缓的态势。建筑业市场总量缩减的趋势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建筑行业规模无法保持原有持续扩张态势。 我市是建筑强市,在整个建筑行业渐显颓势的现状之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持续发挥其带动致富作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一)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着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以绿色建筑为核心的建筑业全产业链,加快打造建筑强市“一个园”和“一条链”,为全市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全方位的行业服务。一是加快规划建设“海门现代建筑产业园”。以现有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鼓励市内外建筑企业入驻园区设立总部,吸引大中小建筑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规模建筑经济。二是加快形成建筑业智能绿色全产业链。要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发展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鼓励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延伸发展。 (二)多元经营,引导建筑企业焕发新活力。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重要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一样,都是资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资本最大增值的有效途径。在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率先进行多元化经营,如建设商业综合体、商务办公大楼等。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做好规划者和把关者,做好前期测算,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维持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时,引导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困难的中小建筑企业及时转型发展。 (三)返乡创业,鼓励建筑能人开辟致富新路。据统计,建筑行业中级及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共有41892人,其中不乏有创业意向、初步具备创业要素的能人,这个庞大群体有着极强的创业潜力。政府应研究制定鼓励他们返乡创业的激励政策,引导他们创办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业,发挥其既熟悉外地市场又熟悉本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平台发展现代商业,将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进行挖掘、升级、品牌化,实现本地产品与外地市场的有效对接。 减负控支——缓解富民阻力 一、我市现状 1.校外支出越来越多。我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快速发展,仅市监局注册登记的就有135家,午托晚托点更是遍布学校周边,教师在家补课也屡禁不止。据了解,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托管等支出的数额不等,少则几千,多则过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医疗负担不断增加。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居民住院可报销部分报销比例达到70%-90%,但实际住院治疗报销比例不足45%,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医药不可报销部分占比越来越大,使病人的实际报销比例缩小,从而增加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医保政策的调整,医保报销与南通并轨后,自付段部分增加,导致实际支出增加。 3.购房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我市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尤其2016年底以来,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急速走高,市区均价从2016年10月的8633元增长到今年7月的12851元,这对于有购房需求的普通家庭来说无疑压力巨大。过高的房价,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增加了商务成本,影响投资环境。 二、对策建议 在多渠道助力城乡居民增收的同时,也要有效控减居民支出,既要做好加法,又要做好减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富民。政府应加强调控全力保障,切实减少群众支出。 (一)优化管理服务,减轻教育支出压力 1.校外管控与校内拓展并重,减少学生校外教育培训支出。一要加大对在职教师校外收费补课的查处力度。相关部门要充实督查力量,对在职教师校外收费补课的情形加大督查惩处力度,使违规成本大于收入成本,使教学回归课堂,学生回归学校,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家长的经济压力。二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收费行为的定期督查监管,引导培训机构自觉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督促教育培训机构向学员开具规范的专用票据。应建立培训收费备案制度,督促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培训计划及收费标准。三要做好校内兴趣活动班的拓展。充分发挥在职教师特长,在校内利用放学后时间段及周末时间段为学生开设更多兴趣班,使学生在校内就可发展特长。四要做优市少年宫特长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少年宫教师编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少年宫各类兴趣班做精做优,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到少年宫来学习培训,有效减控在民办校外培训机构的高价支出。 2.在校用餐和延时放学并举,减少学生校外托管成本。一是想方设法解决好学生在校用餐问题。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开拓思路,下大决心解决好市区部分学校食堂面积不足、硬件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结合各校实际,制定一校一策方案及实施时间表,切实解决好学生在校用餐问题。二是克服困难解决好“四点”难题。下午四点多学生放学而家长未到下班时间,没有老人接送的家庭就碰到了这个“四点”难题,建议采取给予教师看班补贴、家长志愿者轮流看班等方法,探索延时管理、弹性留校等错时放学机制,延长放学时间,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医保政策,减轻医疗支出压力 1.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病人就医秩序。相关部门要在我市中心医院已经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就医新秩序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推广扩大至全市所有的市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全市所有医生的职业行为监管。 2.不断提高居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一方面探索实施“变医院总额包干为病类包干”。按照国家推行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生的诊疗秩序,探索实施由22种“按单病种付费”扩大至全覆盖“按病类付费”的“全包干”政策。另一方面要研究推行“取消自付段、实际付一半”住院报销新政策,将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45%提高至50%,以后逐步提高实际报销比例,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通过政策调整,真正让病人“明白消费”、“降低消费”。 (三)完善调控措施,减轻购房支出压力 1.加大调控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今年5月,南通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经营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以实名登记不得更名、严禁期房转让、严格执行物价部门价格备案等规定,有效扼制了房价过快上涨。我市也应加大调控力度,以政策调控引导房地产市场回归合理区间,引导住房向居住本质回归。一是进一步建立土地供应长效机制。加强土地供应结构和房地产市场联动机制,合理把握土地供应节奏。适度加大城区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保障一定的土地储备。二是进一步规范房地产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充分放开房地产市场,避免几家独大,形成充分公平竞争的良性局面。出台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的相关文件,推行实名登记、严禁期房转让、物价部门严格执行价格备案制度等调控政策。三是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管理。建立我市房地产经纪机构备案管理制度和诚信体系,从源头上管控外地炒房机构、规范房地产经纪机构经营宣传行为。 2.开启住房租赁时代,减轻购房压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成为各地优先落实国家房价调控的一种探索,上海宣布只租不售、广州宣布租购同权、杭州引入阿里巴巴打造住房租赁平台,一场楼市的重大变革已然到来。建议结合我市实际,紧跟变革步伐,加快开启住房租赁新时代。一是推行租售并举。政府试点推行公租房,要逐步从实物配租为主转向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重,“补砖头”与“补人头”相结合,形成“租售并举,以补为主”的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模式。二是推进住房租赁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住房租赁网络平台和经营机构,完善租房服务机制。三是推行租购同权。租房与购房一样,也能享受和其他居民同等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