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村民“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市政协对此非常重视,近年来分别以大会发言、专题协商等形式对此课题进行关注。今年,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并报市委同意,将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今年的对口协商课题,课题组人员分别到悦来、正余等地实地调研,并赴海盐、海宁、太仓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和协商建议汇总如下。
一、总体情况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医生队伍建设,2011年尝试“镇村一体化”改革,实行“统一机构建制、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器械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2013年开始实行定向委培,与南通体臣卫校签订委托培养“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协议。近两年,加大财政对乡村卫生事业的补助力度。对签约大学生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村卫生室每年补助1万元左右,同时对离岗村医生退休补助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政策都大大提升了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但由于我市对村医生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起步比较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浙江嘉兴、江苏太仓等地自2009年开始对村医生队伍建设就陆续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我市陈旧欠账较多。当前我市村医生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为:“引不进、留不住、上不了、出不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缺口较大。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表明,到2020年,“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千服务人口配置1名村医生”。目前,我市共有223家村卫生室,相应服务人口按70万计算,应配置村级医务人员700多名。今年实际拥有村医生560人。我市村医生短缺140多名。
2.年龄老化严重。在我市实际注册在岗村医生524人中达到法定退岗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村医318人,占比达到了60%。其中,70岁以上的村医还有几十名。
3.服务水平偏低。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还要求,到2020年,“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置1名职业助理医师和1名女村医”。据了解,我市500余名村医生中,中专以上学历不足4成;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76人、乡镇执业医师资格128人,60%以上未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培养。村卫生室设备简陋,通常还是以血压仪、听诊仪、体温计为主。我市村医生队伍整体服务水平偏低。
4.岗位吸引力较低。据调研了解,村医生普遍年收入在5万元不到,财政补助仅为每人每月800元,岗位补助标准偏低,村医生岗位待遇不高。由于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村医生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比例仍然偏高。全市有近四分之一的村卫生室硬件条件没有达标。同时,部分离岗村医养老待遇标准偏低,离岗后只能享受到480元补助,导致一些年迈村医不愿离岗。
二、加强村医生队伍建设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及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完善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紧迫感
1.体现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内的分内事,是建设高标准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2.需要系统协调推进。村医生队伍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村医生招引政策、队伍培育、业务培训和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医疗单位整体联动,在制定政策、进修培训、强化管理等方面协同推进。同时,要兼顾城乡医生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尽力缩小城乡差距。
3.需要政府兜底保障。加强村医生队伍建设要坚持政府兜底保障这一根本原则。面对最基层的农民,面对众多最弱势群体,一些基本的、日常的、普惠的卫生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据调研,目前我市村医生的在职薪酬、退休保障、站室条件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政府必须要兜住这个“网底”。
(二)加强重点突破,确保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目标
建议迅速着手制定加强村医生队伍建设的一揽子发展计划,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身份。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岗位的路径,镇卫生院增加村医生,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实现对村医生的规范化管理。要拿出适量的合同编制补缺村医生严重不足的缺口。考虑到目前我市村医生短缺情况和在岗村医生年迈情况,建议增加村医生合同制编制数量160名,用4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增加40名村医生,即到2020年,达到省配置标准。放宽执业医师考试期限,可以给予3次考试机会。太仓市在2013年就已经解决了村医生进编制问题,现在在岗村医生都是编内人员。
可采取分类管理办法。对新招聘的村医生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对已在岗的距退休年龄还有一段距离且具有职业医师(助理)资格的乡村医师,考试合格者可转为合同制人员。
同时要在人员身份上给村医生一个上升的通道,开启激励机制。目前我市乡镇卫生院尚有240名事业编制缺额,可以从中专列村医生岗位定向的事业编制数,吸引部分具有较高医学专业学历背景的考生从事农村卫生事业工作。也可以通过事业招考,将部分纳入合同制管理的村医择优转入事业编制管理。
2.待遇倾斜。提高在岗村医生收入待遇。对符合条件纳入乡镇卫生院合同制职工管理的村医生,交纳五险一金,切实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适当提高村医生岗位补助标准,力争使村医生年收入不低于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浙江海宁村医生的平均工资水平达7.6万元,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3.渠道拓宽。一方面,降低乡村卫生室用人门槛,简化招聘程序。面向全社会,招聘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如护理、药剂、医学类毕业生等)作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主要开展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增加定向委培数量。建议由市财政设立专项医学生培养基金,通过与高等卫生院校的合作,每年招收免费定向农村医学生。定向委培生尽可能选取本乡本土学生培养。另外,也可以选聘一些具有医师资格的退休医生(年龄控制在65岁以下),进入村医生队伍。
4.镇村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定期安排镇卫生院医生入村指导和坐诊,镇村基本药物统一管理,尽可能减少镇卫生院有的基本药物村卫生室没有的情况。根据合同制用人有关规定,提高相关村医生退休保障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提高村医生退休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过渡,让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生退出岗位。
5.校院共育。一方面,要继续与南通卫校、南通大学进行合作,制定计划加大对村医生的业务技能、理论素养方面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岗位培训力度。乡镇卫生院要对所有新聘用的村医生分批送到市级医院进行规培,市级医院也要定期下派专家到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坐诊、义诊等。
6.环境改善。对全市村卫生室未达到标准化规定的,要加大整改力度。建议市级层面要继续按照2012年至2015年每年投入200万的标准进行财政投入。镇村级共同想法设法,解决村卫生硬件设施所需用地、设备、资金等问题。
7.科学布局。据调研了解,目前我市部分村卫生室建在镇卫生院附近,两个村之间的卫生室几乎邻近,这些往往容易造成医疗、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要在考虑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承受能力、村与村卫生室服务半径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对部分村卫生室进行撤并、调整。
(三)加大组织力度,科学有序推进村医生队伍建设进程
1.主动创新,担当作为。卫计委、编制、人事等相关部门应敢于创新、勇于担当,要形成常态化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形成联动合力,在政策范围内探索解决村医生编制、薪酬、退休保障等相关政策。
2.加强对村医生队伍的科学考核。应加强镇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定期对村医生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公共医疗及公共卫生,结合退出机制和奖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与医生的待遇等相挂钩,进一步激发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3.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分步实施。村医生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建议列入市政府年度实事计划。市政协将继续高度关注其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