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系统推进 精准突破 加快建成接轨上海示范区 | ||||
| ||||
| ||||
一、我市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全面展开 目前,我市接轨上海的力度空前,成效不断显现。 (一)取得阶段性成效 随着接轨上海工作不断推进,沪海两地实现了从民间自发往来向政府主导下的战略接轨的转变;从单个项目的引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衔接的转变;从重点领域合作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合作的转变,海门与上海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1、产业对接强势推进。两年来,我市共引进上海项目60多个,占同期引进项目数七成多。今年2月,在上海举办对接服务上海恳谈会,签约了4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80亿元;4月,成功举办2017海门经贸投资洽谈暨对接服务上海合作恳谈会,签约项目43个,总投资近200亿元,其中投资方来自上海的项目占签约总数六成以上。对接服务上海项目推介、人才对接交流、农业旅游项目推介、海门现代建筑产业园与海工船舶产业主题推介等专场活动均收效明显。 2、载体共建取得新突破。今年,我市与上海闵行区缔结友好城区,与上海黄浦区签订经济合作协议。与徐汇区、宝山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各个区镇也在积极与上海方探索建立合作关系。3月,高新区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全市12个区镇与上海合作实现全覆盖。海宝工业园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 3、产学研合作深层次铺开。目前,我市70%规模企业与上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大量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当前,我市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飞天众智、上海教委科技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双方在科技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询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目前,我市所签的产学研合作项目40%来自于上海。 4、社会事业对接向纵深推进。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瑞慈医疗投资集团、上海同济医院梅沃泌盛医疗公司、上海胸科医院等建立了医疗合作关系,市中医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合作成立分院;市教育局形成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合作关系;市文广新局与上海徐汇区合作把海门山歌送上2016年上海市国际艺术节演出;陆亚萍上海外滩艺术馆正式筹建等。 (二)存在不足及难点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市对接服务上海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难点。 1、战略接轨起步较迟。海门在历史上就与上海往来密切,海门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接轨上海的结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市正式提出过接轨上海,但时紧时松,没有持久、深入推进。新世纪以来,随着上海建设国际“五大中心”,接轨上海战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战略。上海强力推出“辐射菜单”,上海产业外溢计划已经实施多年。近十多年来,上海浦江两岸就有1400多家企业转移外迁。昆山、嘉兴等上海周边地区接轨动作较快。相比而言,我市接轨上海要补的课很多,很急。 2、交通对接难以直通。交通对接是接轨上海的首要前提。关于沪海过江通道,我市历史上错失了多次机会,“靠上海”的区位优势难以体现。随着沪通铁路即将开通,海门交通的比较优势更显不足,近不如启东,远不如海安。启东等地多年来积极争取与沪交通接轨,而我市与上海的过江通道,依然是接轨上海的最大“瓶颈”。如果再次错失交通接轨的良机,海门的区位优势将彻底削弱。 3、载体共建能级偏低。我市已经建立了一些接轨上海的产业平台、创新平台,但数量少、规模小,总部型企业进驻少,其中只有少数平台的能级达到省级或者国家级,与省市对海门的要求差距大。 4、民生事业对接远远不够。接轨上海的落脚点在民生的改善。我市在民生事业对接上还有巨大空间,群众有很大期盼。我市虽然与上海建立了医疗合作,但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海门远没有成为上海“北郊”,与“上海同城化”还有很大距离。 二、建成接轨上海示范区工作建议 要实现“55580”建成接轨上海示范区的目标,首先要正确树立接轨上海的战略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做好前期工作,做到知上海、明方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接轨都要先做好专项规划,搞清楚我们和上海各自需要什么,各自又有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产业项目和成果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让更优质的创新资源、更高端的产业项目在海门落地生根。坚持交通优先,创造基础条件,做到通上海、克瓶颈。由于在“交通上的接轨”多年来停滞不前,我市靠近上海的优势被其他县市超越。如果能打通崇海过江通道,我们将重拾优势,建成接轨上海示范区就水到渠成,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措并举,力争崇海通道的建成,造福百万人民。坚持求真务实,抓住关键环节,做到明重点、抓落实。要在深入研究重点接轨的产业,制定专项接轨规划或方案,组建专业接轨重点班子,强化可操作的推进机制等方面重点攻坚。 具体来说,要紧紧围绕“五大对接工程”这一关键抓手,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路网连通升速率 树立交通接轨的新思维,建设沪海快速交通新网络。 1、全力推动对外快速通道建设。要正视海门与上海在空间上被边缘化的倾向。当务之急是积极争取崇海过江通道建设。必须争取北沿江高铁在海门设置站台,争取尽快规划建设崇海公路大桥。要组织得力干将,带着百万海门人民的历史重托,抢抓机遇,实现沪海快速通道历史性突破。同时,应该审视周边交通环境,着力打造连接苏通大桥的西线沿江快速通道、连接崇启大桥的东线沿江快速通道、连接兴东机场的北线快速通道,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打造好一流的海门对外快速通道网络。 2、沪海城际快线提密增效。 在上海、崇明建设轻轨19号线之时,争取同步建设海门至崇明的轻轨连接线,努力实现海门与上海城际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增加沪海城际快线,实现与上海四大客运中心快速通勤,增加苏州(北)-海门、南通(火车站、飞机场)-海门城际快线,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发达的海门“长三角”城际区域交通网;加快推进海门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 3、优化航空服务。海门航站楼目前总体运营情况差强人意。建议调整海门航站区位选址,提升配套服务能力。积极在省级层面与上海方沟通,努力开通海门与浦东机场的运行线路。 4、探索打通出海通道。目前,海门港已打造出2个2万吨级的泊位,但临港产业发展缓慢,靠海优势不能发挥。应该积极融入南通“三港”建设,主动谋求与上海洋山港、上海港的合作,积极谋求共建共管共赢。研究发展海门港集装箱港口的可行性,使之成为上海港口的喂给港。加快合作建设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研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与通海港区的对接工作。 (二)产业对接升质效 要加大对上海的研究力度,做到知己知彼。在指导思想上,要重点抓住高端配套型产业的接轨,杜绝产业梯度转移到我市。产业接轨的方向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海门,如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等;孵化在上海,转化在海门,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并在海门实现产业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海门,形成上海与海门的有机联系、互相依存合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海门特色的产业对接行动计划。 1、积极承接上海优质产业。当前上海部分产业外溢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承接优质产业,防止被动成为上海产业的梯度转移。要认真对照三个标准。一是列入《上海产业发展重点目录》的一些产业和项目,这些产业和项目影响力大、竞争力强;二是沪海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及项目,这些企业和项目往往对我市产业链能够起到拓展作用;三是要素占用适度、环境保护性能好的项目。注重产业接轨上的高端配套、高端补链和高端承接。 2、分类确定产业对接重点。应以我市“十三五”期间“3+3”产业发展重点为指引,确定差别化的产业对接计划和个性化的产业对接措施,分类打造上海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打造上海现代服务业重要承载基地、打造上海农产品首选供应基地、打造上海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等。要增强对接上海产业的针对性。目前上海各区街镇都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布局和具体产业发展措施,有选择性地重点对接。比如,闵行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黄浦区的新金融、商贸、文创等“6+5+X”产业等发展重点有着极强的产业引领性,一些合作空间极具开发价值,融入其中,商机无限。要制订全市接轨上海产业目录,梳理上海产业、上海企业、上海市场,梳理我市对接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区镇,不求全面,不求平均,成熟一批建立一批。做好对接目录功课。要分类举办对接上海专业商贸活动。在全市大型对接活动举办之后,一些专场活动应紧紧跟上。我市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家纺、生态农业等产业具有一定特色,应进一步举办好海门产业专场活动。应提高举办专场活动质量,提高专业化程度。要发挥好产业品牌优势。我市家纺品牌、建筑品牌、山羊品牌等品牌优势明显,应充分发挥好。尽快设立海门农产品上海直销中心,增设市内东部、西部等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海门农业企业或农业组织将农产品直销上海市场,放大海门山羊肉、高品质沙芋艿、优质果蔬、四青作物等特色品牌。进一步建设好张謇故里、余东古镇、家纺之都,加快滨江风光带等建设;积极推介我市足球小镇、东方教育装备产业城,打造特色旅游。 3、对接上海非中心城市功能。为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上海市提出要加强在信息、港口、产权交易、科教、文化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联手推进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市应大力开拓承接上海市非中心城市功能转移的路径,重点在职业人才的培养、创新项目加速器转化、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金融后台配套服务、物流运输系统配套等方面,应积极作为。 4、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改“满天星式招商”为“个性化招商”、“片区招商”。针对对方“商性”、“商需”,有准备“敲门”,精准制定个性化“一商一清单”;招商清单要人性化,除了产业项目专业介绍以外,还应有非常详细的政策服务条文,明确与企业相关的用工成本、水电费用、交通便利、供地流程、办证流程、飞机航班、旅游景点、驾驶换证、周边安全等情况。鼓励“战略招商”。要在平台共建、科技孵化、基金共投等方面,与上海方多开展合作活动,共同培育项目,播种好“项目种子”。临江新区吸引上海市政府扶助资金,成立临江新药研发中心,值得学习。要建立“精而专”招商人员队伍。进一步梳理形成各具产业专业特色的招商方向。尽快组建重装备招商组、生物医药招商组、电子信息招商组、航空汽车招商组、金融产业招商组等专业招商团队,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瞄准国际,寻求招商大突破。招商队伍应将机关、乡镇二线干部作为主力之一,充分发挥他们的人脉资源和经验优势。注重以商招商。持续开展“规模企业上海行”、驻沪海门籍企业家“回归海门”等招商活动;对于一些重大项目、专业性强的项目,可以邀请相关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洽谈,增强招商引资的专业力量。要着力做好配套服务。企业入驻海门,不仅注重综合成本、产业链相关、市场潜力等因素,也很注重招工状况、员工出行、现代商贸、医疗服务、健康休闲、绿色环保、文明法治、子女教育等配套,不同的企业还有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配套要求,配套能力是一个地区的基础竞争力,我们要持续努力,精益求精。 5、借助上海走向国际。上海有丰富的国际经济资源。到目前为止,《财富》500企业中已有300多家投资上海,100余家在上海建立起跨国研发中心,80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我市应该学习先进地区借助上海走向国际的做法。平湖开发区专门规划对接上海外商,累计引进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9家外商投资企业。太仓早在1993年就开始吸引德企,目前已有230多家德企落户太仓,享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上海作为面向全球的“桥梁”和“窗口”,尝试在上海设立外商工作小组,主攻日韩以及欧美的招商引资,力求取得新突破。 (三)园区共建升能级 园区共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平台。共建园区关键要讲究质量。 1、大力推进平台合作。要以我市与闵行区政府建立友好城区、与上海黄浦区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新起点,深度合作,重点破题。相关部门要落实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专业对接,持续跟进,尽快结出果实。我市各区镇要搭建与上海区街级或者镇级开发园区的合作平台。 2、提升平台互动能级。所谓平台能级,是指平台建设的主体层级、承载项目的行业认级、专业园区的产业链级等方面的高低情况。要学习借鉴港闸经验,提升园区对接能级,港闸区合作建立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已经成为省级高新区;要学习借鉴海安经验,注重与上海区级园区和行业组织的合作,重磅对接,海安合作建立的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奉贤(海安)工业园、上海食品工业园、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等产业园区取得了丰硕成果。要研究出台我市“一区一策”的鼓励政策,支持园区结对共建专业性强、项目体量优的上海相关产业园。着实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进程,夯实建筑产业工厂化基地,瞄准建筑装备市场,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现代建筑产业示范园区。 3、激发企业驻园积极性。要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前沿理念教育培训,开拓企业视野,充分认识到接轨上海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要通过行业协会的活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发展;要让企业在接轨共建中,在市场开拓、技术应用、内部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取得提高,激发企业共建的积极性。 (四)要素一体升力度 人才、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一体化是接轨上海的关键要义,也是对接服务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应完善我市现有相关政策,加大创新变革力度,以要素对接支撑产业对接。 1、增强沪海两地人才对接力度。搞活沪海两地人才对接机制。深入实施“东洲英才计划”“企业聚才计划”“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政策,以及“名校揽才”、“东洲雁归”等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健全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组合式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增强对上海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研究出台《关于在招商引资中同步推进招才引智的实施意见》,重点加大高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聘请高校招才引智大使、加强驻沪猎才机构合作以及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建立上海(海门)“离岸孵化基地”。实施海门人才返乡计划。目前,在上海的海门人才数量巨大、成就卓著。应开展项目返乡、资本返乡、智力返乡、信息返乡、消费返乡、文化返乡等活动,帮助海门在外人才实现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梦想,激活壮大海门对接服务上海的民间活力。大力实施干部赴沪挂职计划。应大力推进我市优秀青年干部去上海机关部门、园区、高校院所进行挂职锻炼。实施招引人才公共服务新政。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建设曾强调,“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地方更具吸引力”。我们可参考《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对招引人才实行购租补并举的分类住房激励政策,激发各类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我市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对我市本土人才也要一视同仁。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统筹管理,以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市场主体,探索成立我市人才服务中介公司,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派遣,实现对技术工人的统筹安排。要加强与外市人才市场的联系,实现技术人才的共享共用。 2、实施科技对接合作新模式。要加强与上海高等院校、上海各类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开展合作,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站、分中心、联系点、实训地、样本区。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海门大学科技园、复旦科技园、生物医药科创园、设计空间、国家肿瘤医药创新中心等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在上海研发,到海门中试、生产”,“技术端在上海,转化端进驻海门”。各区镇都要结合各自产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紧密挂钩联系一所在沪高校,形成“一区镇一高校,一平台一特色产业”的格局。建立征集企业创新项目要求的常态化机制,精准对接上海科技资源。积极与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合作,给海门推介高端研发平台。积极对接上海技术交易市场,拓展海门企业科创能力。 3、努力寻求金融合作新突破。应更好地利用上海金融资本合作发展海门基金,支持更多的海门企业在上海、深圳、香港挂牌上市或者进行股权融资项目活动。主动学习推行股权投资基金改革措施,坚持市场化运作,对接上海产业基金,做强海门产业引导基金。积极招引上海优质金融资源,引进上海银行、基金以及非金融机构来海门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开展金融新业态,重点打造海门基金小镇(临江)和海门小型版金融城。 4、打通沪海信息新平台。搞好与上海国际信息港对接工作,先行实现与上海交通经济、科技、公共等信息网的联通,力争在上海各大信息网站发布海门信息,整体宣传海门;加速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用征询体系等信息资源的沪海互通共享。大力加强上海就业信息、上海商贸信息、上海建筑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推介发布工作,进一步扩大海门百姓就业市场。 (五)民生同城升水平 教育、医疗、文化、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大力加强与上海社会事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我市老百姓带来一流的福址。 1、深度开展沪海医疗合作。沪海医疗合作应该在硬件、软件方面都要取得新的突破。加大与上海三甲医院合作力度,积极导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促进海门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以建设新人民医院为契机,学习上海仁济医院设立杭州湾独立分院经验,积极吸引上海医院到海门开办或合作成立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医疗交流机制,重点实现与上海医疗机构会诊常态化,医生进修交流全覆盖;深度对接学习上海医疗管理经验,打造先进的医疗管理体制、医疗技术服务机制;加大先进医疗设备投入力度,为上海名牌医生来海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深化沪海两地社会保险、医疗结算一体化合作,实现海门市民在上海就医和上海市民来海门就医快捷支付。 2、开发沪海教育资源与市场。加强两地教育互动,一方面发挥我市基础教育优势,对于引进来的上海高层次人才,要在其子女接受基础教育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要利用上海高等教育的优势,培养我市高端人才。要加大海门校长、教师赴上海等地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市新教育培训中心这一块牌子,吸引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前来交流和培训。积极鼓励上海国际教育、专业教育机构来海门发展,为海门人民输入先进的教育模式。要学习上海举办职业教育的做法,成立海门市职业教育集团,由教育、人社、发改、财政、工商等部门组成的职教领导机构,把准职业教育的方向,让我市职业教育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努力打通普职通道、打通职社通道。要根据行业发展方向,对张謇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张謇建筑学院等职业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要加强宣传提高悦来教育装备产业园的知名度,做大做强我市教育产业。 3、拓展沪海文化交流领域。随机在上海采样询问,我们深切感受到海门在沪知名度不如启东。我们应学习昆山、启东等地区接轨上海先进宣传经验,打出宣传推介海门的新组合拳。可在上海媒体开辟海门专题或专栏,经常性宣传推介海门,进一步推进两地广播电视等媒体合作。用好两地人脉资源,持续开展两地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吸引上海、文艺团体来海采风,引进上海高层次文化活动。组织沈绣精品、麒麟红木、海门山歌等我市特色文化艺术赴上海展览和表演。加快启动海门足球小镇的规划建设进程,联合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建设海门与上海乃至国际社会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海门文化演出尽力进入上海公共文化资源采购指南,让上海百姓手中的鼠标可以自主圈点,让海门文化成为上海市民心仪的文化“家常菜”。文化交流是一个独特的交流载体,要充分开展与上海的文化交流,带动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4、借鉴上海社区服务经验。上海社区服务就像绣花一样精细,有很多方面值得海门借鉴。比如,黄浦区为企业营造出了一个“十分钟的生活服务圈”、“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比如浦东新区开展公益性的“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项目,搞得红红火火。我们应该重点调研上海社会服务经验,为经济发展营造最佳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海门一些中高档社区建设先进的社区服务设施;学习上海的优秀社区治理经验,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文化教育、居家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重视发挥民间组织沪海联谊的作用。历史上,上海下放到海门的知青有3560多人,要发挥好知青研究会的作用,“邀请他(她)们及其子女回海门传经送宝、观光旅游。 (六)改革保障升活力 要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创新机制、增强效率,进一步激发对接服务上海活力。 1、积极争取示范区政策。要充分利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省市支持对接服务上海的契机,积极争取江苏省、南通市支持我市接轨上海的相关政策。前不仅,省政府批复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我市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省政府、南通市政府申报海门建设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总体方案,重点在交通通道、产业规划、用地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获得上级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动作要迅速,谋划要周全,示范内容要创新,抢先把握先机,赢得先人发展的空间。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用地机制。随着落地我市新增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用地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加以破解。要盘活存量土地。对全市范围内批而未供和用而不足的土地,进行全面核查清理,并形成有效处置方案,提升建设用地“产出率”。市里要抓紧协调粮食、供销社等部门与区镇的关系,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将在区镇闲置的“条管”土地,划归为区镇管理。积极推进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努力向上争取政策分批快速做好项目报验。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对各级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项目供地,积极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对接上海的商事改革规则、服务规则和办事规则。进一步开放江港、海港、叠石桥港等“三港”,分项申报保税区,分类申报粮食类、肉类、木材类等指定口岸,更好承接上海物流。下决心改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重点支持本地企业加大市场贸易采购力度,鼓励大幅度增加经上海出境通关量。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以上海黄浦区为榜样,实行“一口受理”机制,只要企业携带资料齐全,基本可以一次审批到位,向黄浦区审批速度和自贸区的备案速度(1-4天)靠拢,打造与上海一样的行政服务环境。推进园区去行政化改革。确保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 3、精准进行行政推动。行政推动本质上要有利于本地产业的特色发展,所上的项目要有利于就业、有利于财税、有利于环境,而且要长期有利于地方的发展。行政推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财税金融以及土地、人才、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方面。建立接轨上海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合力接轨。学习黄浦区投资“三办一体”办公模式,打破行政壁垒,整合金融办、现代服务办、投资促进办等机构,优化建立专业化、一体式的政府投资服务机制。建立接轨上海行政推动流程,从行政动议、组织发动、主办协办分工、部门跟进、协议推进、反馈督办等方面进一步落实行政推动的工作职责和明细,确保政府部门、行业商会等机构有持续对接行动计划和活动安排。 4、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走势的不确定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渐进性以及海门产业发展交通大环境的不可预知性等依然存在,海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会很明显。为此,我们既要有项目开工的计划追求,也要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空间预留,市级层面要统筹安排,可以在沿江区域或者沿海区域,拿出足够的保护发展的建设空间,明确保护性建设项目的条件,制定严格的保护性建设项目招商决策程序,面向上海、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亮出海门保护发展的战略品牌。 5、强化接轨组织力度。在组织架构方面,市级层面与区镇层面都应有一个专门工作机构展开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在推进体系方面,应定期研究和推动对接服务上海的工作制度,构建“季度考评、半年点评、全年表彰”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在考核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接轨上海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围绕市委“55580”接轨计划分解考核目标,增加产业接轨权重,全面考核对接服务上海业绩。区镇要围绕各自产业特色精准上海招商,对不符合本区镇产业规划的落地招商项目,不计入基本分;对飞地介绍并帮助引进的项目,可以两地同时计算考核。加大财政支持接轨上海的力度,做强做活我市产业引导基金,改进财政留成政策,更新招商激励措施。加大对接服务上海反馈督办力度,要对工作中不作为、不配合、消极应对、推诿扯皮等情况予以严肃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