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做强科创引擎 加快产业升级 全面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建设 | ||||||||||||||||||||||||||||||||||||||||||||||||||||||||||||||||||||||||||||||||||||||
| ||||||||||||||||||||||||||||||||||||||||||||||||||||||||||||||||||||||||||||||||||||||
| ||||||||||||||||||||||||||||||||||||||||||||||||||||||||||||||||||||||||||||||||||||||
(2017年4月20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市委提出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是“十三五”时期全市的中心工作。当前,如何破题“创新转型示范区”建设,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近期,市政协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外出学习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他山之石:先进地区创新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向先进地区学习,以他们的发展高度和成就为标杆,以他们的成功做法和路径为参照,是我们做好创新发展工作的有效抓手之一。主要有三个方面启示: 1.高点定位,从决胜未来的高度抓创新工作。一是摆上核心位置。海安县、常熟市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驱动力作用,县(市)委、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经常抓,形成了言必谈创新、行必为创新的鲜明导向,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二是注重顶层设计。海安县、常熟市积极先行先试,出台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的工作方向、目标和任务。松江区推出建设G60科创走廊的规划理念,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了因行政区划造成的要素配置和利益博弈障碍,被国务院列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案例之一。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海安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跑省跑市,科技创新试点申报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常熟市与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建起了省级部门直接服务地方改革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快了试点进程。 2.善于突破,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抓创新工作。一是敢于想,谋划早。南湖区于2010年在国内首次提出打造“中国基金小镇”的概念。截至2016年底,基金小镇已累计引进投资类企业2700余家,认缴资金超3500亿元,实缴超1300亿元,完成税收超4亿元,成为浙江省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平湖市深度接轨上海,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共建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二是机制新,活力足。常熟市以科创体制综合改革为契机,调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在高新区等创新核心区率先试点以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评价管理体系;实行高新区社会事业局与东南街道合署办公,将社会管理职能从高新区分离,使高新区集中力量推动创新发展。松江区出台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实行先进制造业提高容积率减免增容费政策,2016年共实施增容扩产项目118个;推进“镇级招商区级统筹”,实现了项目和资源的精准匹配,推动了各板块差异化竞争、个性化发展。三是建平台,聚要素。常熟市高新区于2015年升格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全国县级市中首家经教育部、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市拥有“国千”人才21名、省“双创”人才57名、姑苏计划93人、市级双创人才(团队)364个;启动省级科技孵化器全覆盖行动,完成100万平米创新载体建设任务;引进021汽车智能网联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上海交大常熟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助推了汽车产业向千亿级跃升。平湖市拥有区域科技创新机构193家;市科创中心成为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科技大市场入驻中介服务机构30家,成为浙江省26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上海交大平湖科技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平湖新材料中心、浙江科技开发(技术交易)中心平湖分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3.强力推动,用踏石留印的真功抓创新工作。一是高效组织。常熟市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和改革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此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发展重大布局、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建设;在各镇、经济板块建立“经济、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松江区对标硅谷、中关村、深圳等创新型区域,整合开辟面积101平方公里、辐射283平方公里的G60科创走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科创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六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二是强势推进。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等活动,实行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完成情况月度公布制度、区镇主要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以及谈优谈差制度,推动部门业务工作和全县中心工作“同捆绑,共考核”,形成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领任务,机关部门与乡镇个个担责任的局面。在强大的行政推动下,全县66个机关部门服务280家企业,500多家企业与1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一大批企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创新,到逐渐尝到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利好,进而主动接触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等创新活动。近三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72项,转化重大成果92个。三是猛攻投入。南湖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GDP比重达3.04%。松江区出台《科创60条》政策,共安排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等各类资金21.3亿元;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0亿元,合作建立20亿“上海双创母基金”,以“基地+基金”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VC、PE进驻松江。常熟市设立“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确保“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支持创新创业。 二、对标找差:我市创新发展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上级要求来看,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主题之一,李强书记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县域科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石泰峰省长指出“聚力创新必须夯实县域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基础……县域科技创新,抓与不抓大不一样,有没有放在核心位置来抓,效果也大不一样”。从先进地区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根本抓手是加大投入、集聚要素、建好平台。从自身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市以“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反映创新的主要指标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3.0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48.0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5件,R&D占GDP的比重为2.54%,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二是支撑创新的要素保障有了加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行,建有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各1个,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6个,省级院士、博士后、研究生工作站共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2万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近万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820人,累计引进“国千”等顶尖人才32名。“苏科贷”合作银行增加至5家,授信额度增加到4亿元,2016年共为中小企业发放23笔8500万元,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县级城市。三是服务创新的环境氛围正在优化。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奖励政策,开展了科技节、“海智杯”创业大赛等活动,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引入了“创新工作奖”,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创新发展的活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创新发展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从“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书面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见下表。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发出208份,有效回收75份,其中科技型企业42家),企业反馈率不高;在创新发展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见下表),企业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 序号 内 容 选 项 1 我市的创新发展环境 A.很好(36家) B.一般(34家) C.不好(1家) D.不清楚(4家) 48% 45.33% 1.33% 5.34% 2 对政府部门扶持创新发展的政策的知晓程度 A.很了解(17家) B.一般(37家) C.略知一二(15家) D.不清楚(6家) 22.67% 49.33% 20% 8% 3 我市推动产业、企业创新发展的要素资源 A.很齐全(23家) B.一般(37家) C.比较缺乏(6家) D.不清楚(9家) 30.67% 49.33% 8% 12% 4 我市各类创新政策(如扶持资金、人才补助等)兑现拨付情况 A.很及时(31家) B.一般(26家) C.严重滞后(5家) D.不清楚(13家) 41.33% 34.67% 6.67% 17.33% 5 我市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数量 A.多(15家) B.一般(33家) C.少(8家) D.不清楚(19家) 20% 44% 10.67% 25.33% 6 我市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运行质量 A.高(16家) B.一般(36家) C.低(2家) D.不清楚(21家) 21.33% 48% 2.67% 28% 7 本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A.高于5%(23家) B.2%-5%(36家) C.低于2%(8家) D.不清楚(8家) 30.66% 48% 10.67% 10.67% 8 政府引荐的高层次人才与本企业的结合度 A.容易融合(20家) B.一般(35家) C.无法对接(7家) D.不清楚(13家) 26.67% 46.67% 9.33% 17.33%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理念认识有待提升。全市上下对“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动力”的认识不足。从行政推动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创新发展的意识性有了增强,但真正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工作,用创新的办法攻克瓶颈,一以贯之地抓创新还为数不多。创新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位置。从推进工作的方式来看,多数情况下,开展工作习惯使用传统方式、常规手段,满足于小步慢进、跟跑跟随,独树一帜的少,首创精神不足。从企业层面上看,由于创新发展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不少企业注重眼前的多,内心深处缺乏创新创业的原始冲动,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要素资源依旧短缺。人才要素方面,海门自身缺乏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在区位、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比较优势不明显,引进的人才与产业、企业对接成功率不高。资金要素方面,科技金融手段单一,实际运作的只有“苏科贷”;近年来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市财政预算经费维持在5000万左右,缺乏刚性增长机制;投入不足、强度不高、投向不准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刚刚起步,尚未有具体的运作方案。政策要素方面,创造性落实上级政策不够,政策普惠性不够、落实率不到位。据统计,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中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只占50%左右。三是平台载体支撑有限。作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的开发区和高新区,没能承担起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作用。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数量不足,有的名不副实。产业技术研究院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撑。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已有的省级工程中心,院士、博士和研究生工作站在数量、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还没有市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高端产权服务等高端科技服务发展滞后。四是产业承载能力不够。我市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产业集聚不够,自主创新和品牌竞争力不强,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中低端。全市工业增加值率为22.2%,低于全国24.5%的平均水平。在一些引领未来发展,对提升区域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前沿产业尚未有突破。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不多,共建研发机构的更少。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照创新型国家四个基本特征(R&D占GDP比重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尽管我市R&D占GDP比重达到了要求,但其他指标还有不小差距。2016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为91件,占全省的2.83%,相当于华为的1.8%。即便是R&D占比,也低于平湖(2.79%)、南湖(3.04%)。 三、重点突破:我市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创新影响当下,决定未来。从海门的发展现实来看,要想在未来数年内,弥补过去欠账,迎头赶上标兵,变“跟跑”为“领跑”,就不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就必须抢字为先、干字为本,就应该大刀阔斧、变革变化。 1.凝聚一个共识:建设“创新转型示范区”,首先应主动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树立真正能统领全局、引领未来的核心发展理念。对我市而言,应把推进创新驱动摆上重要位置,凝聚起“像抓实体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样来抓创新发展工作”的共识,将创新精神作为发展基因,注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时时有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惟创新,人人敢创新,努力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重点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创新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必须找准关键。比如,无锡确立物联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苏州以一个“纳米研究院”造就了一个纳米产业集群;常州在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背景下,成立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培育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战略性选择”和“战略性放弃”并举,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产业、企业集中,特别是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前沿性产业、创新型企业,在差异化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二是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抓创新,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市临江新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才赢得今天的局面。这其中既得益于他们能够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看准方向,选准路径,不断放大泛上海经济圈效应;也和他们在质疑中敢于坚守,在压力下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密不可分。所以,想要推动创新发展有所见效,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锲而不舍,埋头实干。 3.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政产学研金合作工程。围绕需求导向,以规模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全覆盖为目标,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布局重点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室、实验室等形式,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加快引进、优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真正让企业尝到创新“甜头”。二是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应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促进全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成人才规模和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政策环境与创新创业要求相适应、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与高层次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高地”。三是实施体制优化工程。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国家和省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政策的贯彻落实,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创新落实上级政策,有效放大政策红利。 4.实现五大突破: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两大关键,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强”到“产业强”。 (1)应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上有新突破。引导企业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创新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一是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虽然我们有招商局重工、通光、金轮、振康、回力等行业龙头、创新骨干,但绝大多数的草根企业满足于关上厂门,闷头“代工”。应大力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展“百博进百企,名企进名校”、“百企高校院所行”等活动,组织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厂门,与科技大师、创新大家交流,向创新前沿、行业标杆学习,破除企业家保守思想和懈怠心理,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帮助企业家建立创新信心,养成创新自觉;通过实施企业家互联网思维提升计划、代际传承计划,瞄准“领袖型、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等,分类分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重点技术路线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围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这一要求,以“一站两院三中心”为重点,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抢先布局可能产生颠覆性革命的创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辟未来发展新空间。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面落实国家对企业实行的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施的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同时,结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我市“3+3”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出台鼓励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以及促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政策优惠的覆盖面和扶持的精准性。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型金牌、银牌、铜牌企业认定标准,每年认定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成为行业“小巨人”。 (2)应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上有新突破。应对现有的“3+3+N”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作进一步细分明确,在制定六大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规模龙头企业,在每个产业中选择若干个重点领域,编制好专项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在层次上更高端、区域上更集中、特色上更鲜明。一是在“强”字上做文章,推动新兴产业成为“顶梁柱”。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的补短板、强特色、重集成为核心,加强与行业顶尖高校院所合作,加大前延后伸的补链强链式招商力度,积极抢占技术、市场、产业制高点。重点将建设正余机器人产业园提升到市级层面运作,明确市领导牵头推进,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扶持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以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为核心,加大原药、成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外包,提高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发展水平;推动海工装备向深海领域和多元化发展,着力破解核心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在“高”字上下功夫,加快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围绕“电子信息、现代家纺、现代建筑”三大优势产业,鼓励企业立足自身特色,树立产业先进、技术先进与管理先进的行业标杆意识,主动对接一流研发机构,切实加大在原料研发、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通过推广定制化生产、柔性化制造、个性化服务模式,走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三是在“新”上见实效,尽快布局前沿产业领域。针对近年来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洗牌,应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城市建设等影响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等与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融合发展,抢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纳米材料、先进碳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有所布局,力争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四是在“准”字上找出路,大力招引科技型龙头项目。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特点,将招商引资目标锁定在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能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上,大力招引对产业升级有引领作用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努力为各类高层次人才顺利落地、各种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提供必要的产业基础。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运用工业化方式、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农业,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构建全省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应在建设创新平台体系上有新突破。高端创新平台,无论是对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大对市级层面、区镇层面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的统筹力度,力争在省级高新区创建上有所突破。市级层面,可以借鉴南通中央创新区的做法,按照“产业+高校+企业+平台+人才+金融+政策”思路,构建一个资源要素集聚、示范引领明显、体制机制灵活、创新实力强劲的协同创新核心圈,使其在形态、功能、运行、产出等方面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应加强对已建成的复旦科技园、复旦复华高新园区等创新平台的运管力度;对已开建的謇公湖科创中心,当务之急应按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双创教育培训基地、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服务业平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运营模式,并同步启动相关创新资源的招引工作,防止在建设过程中演变成房地产项目。海门高新区应尽快筹划一个创新发展平台,明确产业定位,注重小而精式发展。二是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学习苏南经验,加快实现从传统的项目招商向依托产业链“招所引院”转变。积极争取知名大学大院来海共建共享科创平台,争取国家、省级科研机构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基础设施来海布点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举全市之力推动謇公湖科创中心、正余机器人产业园等做大做强,在全市层面上再形成1-2个类似于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这样的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领先、创新要素集聚的科技创新平台。借鉴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通过外聘产业研究专家、经济金融学者、创投基金高管等专业人士,对技术方向、成果评价、重大项目等进行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探索适合海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专业化孵化模式,真正将之打造成高科技项目集聚的“种子银行”。按照“研发孵化在市外,转移转化在海门”的思路,尝试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国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平台、检测平台、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为重点,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所需的物流、咨询、金融等专业化配套功能和第三方中介服务,不断提高对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功能。 (4)应在招引培育创新人才上有新突破。应把人才创新创业的“痛点”变成我们人才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实施更加精准的引才政策。围绕“3+3”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各类人才优惠政策,提升对各类人才保障服务水平,吸引一批有“智”之士扎根海门。重视在外海门籍人才的回归招引工作,建立在外海门籍人才信息库,在招引政策上体现“一视同仁”。对接南通市人才“八条新政”,重点完善创业投融资、鼓励企业引才用才、政府“特殊津贴”等政策,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落地率,真正引导各类人才向产业一线、企业一线、创新一线集中。二是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围绕产业引才,组织产业内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根据产业前延后伸和上下游发展需要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瞄准与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产业集群高度发达地区,进行精准招才。围绕项目引才,充分发挥项目在高层次人才招引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重点面向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孵化器、加速器招引成熟高端项目,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人才,打造一个团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进柔性引才用才,注重与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创新、科技研发、项目合作。三是完善人才培育举措。通过职业技校培训、校企合作培养、技能比武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通过企业委托培养、高校专业进修、高端人才论坛等活动,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理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职业管理人才;组织企业家广泛开展考察交流、学习培训及沙龙联谊等活动,加快提升企业家科技素养。 (5)应在创新管理服务体制上有新突破。一是创新政府服务体系。应完善创新发展治理模式,建立市级创新驱动发展委员会,吸纳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参与创新决策。应研究出台“创新转型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实施意见,在要素集聚、平台搭建、产业培育、机制优化等方面形成突破。应积极扮演好“店小二”角色,围绕创新要求、企业需求、人才诉求精准对接,用服务的专业程度,来换取海门的创新浓度。应以企业和市民为中心,着力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形成行政审批“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服务模式;通过定期发布政策汇编,开展相关政策解读培训,畅通企业享受政策的渠道,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把政策利好变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真金白银”。二是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常熟高新区经验,探索开发区、海门高新区、三厂工业园区等园区“去行政化”制度改革,试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将社会事业管理等职能剥离到街道,推动街道运作实体化,实现园区管理扁平化。同时,探索招商引资工作、区中园建设等企业化运作模式,最大程度释放园区发展经济活力。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扶持科技创新发展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产业、企业、平台以及产学研合作等的扶持力度。开展财政投入产出绩效评估,及时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实现对重点产业、关键企业的精准扶持。学习常熟经验,改进“科技创新券”使用办法,实行“宽领严支”,确保扶持经费用在刀刃上。加快市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工作,尽快推动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正常化运作,通过专业化团队管理,找准投资项目,实现“钱生钱”。大力推行“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对人才高新技术项目实行“首投、首保、首贷”。积极引导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允许区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或产业引导基金,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考核政策的导向作用。应进一步调整现有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推进区镇考核工作由共性化向差别化过渡,进而实现由差别化向完全个性化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一方面将上级要求的必成指标,按照各家现有基础和增幅,合理分解至各区镇,并调优现有的考核办法。比如对项目建设的考核,可以将“总投资”、“总用地”、“总建筑面积”等总量指标逐步调整到“亩产效益”、“投产比”、“投产时效”等效率指标。另一方面依据各家发展定位、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菜单式设置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以此引导各区镇特色化发展。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政策扶持的针对性,研究出台适合每个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个性化优惠政策。五是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的宣传报道和表彰奖励;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节会活动;尝试推广“创客之家”、“创客小院”等小微创客平台,拓宽年轻人创新创业渠道,激发年轻人创新创业激情;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浓郁氛围。鼓励创造发明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击侵权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城市科普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