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综合施策 长效管理 加快推进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 | ||||
| ||||
| ||||
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的整治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废旧品收购交易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管理缺失或者不到位,城市必将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有利于推动废旧品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发展壮大“静脉产业”和循环经济;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我市而言,废旧品问题是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顽症,已经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管理和创建文明城市的“绊脚石”。因此,必须把加快推进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作为我市靓化美化市容市貌、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建管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化大力气整治。为此,市政协近期围绕“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商务局、市监局、城管局等部门的意见建议,并赴太仓、张家港、镇江润州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的现状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6年4月,全市共有废品收购点、旧门窗经营点、石材加工点334户,其中,中心城区(高新区、开发区、三厂园区)废品收购点112户、旧门窗经营点21户、石材加工点25户。通过调研走访和数据分析,目前我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主要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从经营地点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按属地划分,高新区、开发区、三厂工业园区占全市总数的47.3%,这些站(店)主要集中在丝绸路、海兴路、秀山路、富江路等城区主干道,有一部分分布在城区部分拆迁地块上。二是从形式合规上看,无证照营业超过半数。全市废旧品收购交易站(店)中,无证照经营的达到174户,占总数的52.09%。三是从经营内容上看,品种范围较广。主要有非生产性生活废品、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电器、玻璃瓶、收购布条、塑料粒子加工、汽车拆解、旧门窗交易、石材加工等等。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以小作坊式居多。回收站(店)普遍属“三合一”形式,即集门面、仓库、住宿于一体。废品回收站点面积一般在几十个平方米左右,石材加工点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旧门窗经营点面积一般在二三百个平方米。不少个体经营者既是老板,也是打工者。 从规范行业发展和经营过程管理等方面来看,目前我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缺乏长远统一规划。一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市还没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规划,回收的废旧品多以外运、外销为主,再生资源加工业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废品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发挥,“静脉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很薄弱。二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没有废旧品收购交易专项规划,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行业准入条件、收购经营站点设置等没有明确的标准。三是从城市功能配套来看,现有废品回收交易站点大多是经营者自发设立,分布不够合理,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废旧品收购交易站点的选址尚不明确。 2.经营秩序欠缺规范。一是部分经营者无视登记验证制度,“散兵游勇”式流动经营以及无证照经营户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行为。二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素质较低,结构复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组织管理。大部分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存在“有些品种大家抢,有些品种无人要”的现象。三是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回收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不少可回收利用的品种未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形成城市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尚未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废品回收经营户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无法实现。 3.影响城市日常管理。一是影响市容整洁。废旧品回收点进驻的许多地方常常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多数设施简陋,经营方式粗放。如城区北入口江海路东侧、海南村12组的废品收购站,经常废品成堆、蚊蝇成群,给周边环境和公共卫生防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影响交通安全。一些废旧品收购点挤占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如三汤线3K+200M处的废品收购点将废品堆满公路两边,既占用道路,又影响交通。另外,收废品的很多三轮车都装上了马达,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随意行驶,横冲直撞,给车辆和行人造成危险。三是暗藏消防隐患。有的废旧品收购从业人员平时和废品堆放场混居在一起,日常用电用气用火,极易引起火灾。在城市社区,一些废品收购人员经常将易燃废品堆放在居民楼下,一旦起火,很难及时扑灭,存在非常大的火灾隐患。 4.多头出击难成合力。一是法规监控依据不足。国家层面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相关政策过于宏观,省、市还没有统一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导致对废品回收业经营、管理、处罚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二是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主观上对整治废旧品行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还认识不足,工作定位和标准不高,习惯于做好一些常规性工作,对行业中暴露出的新问题没有很好的化解办法和举措,导致废旧品行业管理工作欠账过多。三是联合执法作用不大。目前的废品回收行业涉及到多头管理的问题,商务(主体是编制行业规划)、工商(主体是办理审核证照)、城管(主体是处置占道经营)、公安(主体处置废旧品交易中的违法行为)等部门和属地政府依据各自职能各管一块,责任主体不清楚,统筹不到位,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监管合力,遇到问题协调联动不够,往往出现“今天整治、明天回潮”的现象。四是集中打击难度不小。废旧品收购交易经营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有的经营者一杆秤、一辆三轮车就可以走街串巷开展经营活动,流动性较大,给有关部门的集中打击整治带来极大难度。 二、关于我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从太仓市、张家港市和镇江润州区等先进地区的实践来看,这些地方在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上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有规划。太仓市自2009年以来,以纳入商务部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制定专项规划,逐年明确目标任务,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程,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等抓手,扎实开展废品回收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张家港市更是站在发展静脉产业和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统筹推进全市的废旧品回收行业发展。二是有网络。太仓市初步形成了以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回收站为基础、以流动收购车为环节的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镇江润州区采用“部门+属地”联合执法整治的模式,按照网格化分片管理的要求,落实长效机制,形成了面上全覆盖、巡查常态化、整治无死角的管理网络。三是有标准。太仓市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标准建设基层回收站点63个,每个站点经营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城区统一配备流动回收车辆,收购人员统一服装标志,统一划定收购区域。镇江润州区专门制定《废旧物资回收站点设置标准》,要求原有经营户限期整改,并协调市监局、城管局、公安局等部门对新建废品回收站点的经营条件严格把关,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不予发证。四是有监管。太仓市专门成立了再生资源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组建了由政府资产经营公司、供销总社控股的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来经营废品收购。同时,通过落实镇村属地管理要求,搭建“城管进社区”等载体来做好日常监管工作。镇江润州区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对街道社区废旧品收购点整治工作进行打分亮牌。 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我市的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应按照依法管理、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工作重点,强化配套措施,提升整治实效,努力实现我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的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在工作推进中,重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长短结合。从长远来看,着重做好规划,制定从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从当前来看,必须结合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开展好阶段性的专项治理工作。二是疏堵结合。即正视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对现存的废旧品收购交易站点区别对待、有序引导,既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任其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要鼓励发展,对不符合条件特别是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要坚决打击取缔。三是点面结合。既突出中心城区这个点,又兼顾全市区镇这个面;既突出市区主干道、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又兼顾分散在社区、街道里面的经营站点。 为此,关键抓好下面六项重点工作: 1.科学编制规划,加快硬件建设。一是围绕全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民日常需求以及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准症结的基础上,尽快研究编制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争取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废旧品回收行业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同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控制总量和科学布局、方便回收的原则,尽快明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布点选址。当前,应重点在全市层面特别是主城区规划建设好具有回收中转、分拣加工等功能的废旧品集散交易中心,在城市社区、镇(区)村规划建设好若干个基层回收站点。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科学性、可行性。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改造一批城中村。对市区多个城中村应加快征地,拆迁的力度;对一批已拆迁、征而未用的地块,应进行废墟改造,加快开发力度,防止成为无证无照废旧品收购集居点。 2.规范准入标准,完善网络体系。一是制定行业准入规范,统一标准。研究出台全市废旧物品收购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从经营场地、硬件设施、安全条件、周边环境、注册资金、法人和用工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控制经营户数量。二是整治规范回收站点。按照行业准入标准,通过进一步健全购销货台帐制度,逐步推行视频监控管理,实施废旧品收购点年检制度,对现有废旧品回收经营主体进行规范,有计划地取缔一批环境污染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不合格废旧品回收站点。对新申办的废旧品回收站点,严格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给予评估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证经营。力争到2017年底,主城区所有的废旧品回收经营主体都能实现“有齐全证照、有固定场所、有专门人员和合法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搭建网络体系。瞄准废旧品回收行业“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目标,加快建立市、区镇、村三级回收网络,通过一级对一级负责,管好每一寸土地。对整治后保留的和符合条件的新申办经营网点,由属地政府统一登记造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3.理顺管理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商务局、市监局、城管局、公安局、供销总社、环保局、属地政府等为成员单位的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建立废旧品回收行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汇总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统筹做好全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工作。同时各区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专人负责。二是形成监管合力。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市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应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阶段性整治行动,对存在非法违法经营、污染环境、安全隐患等行为进行打击处置。另一方面,加强对整治规范后市场秩序的日常监管,做好分类管理、跟踪监督等工作,保持对非法违法经营行为“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特别是属地政府应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内废旧品收购网点的监管工作,防止出现违章反弹。三是推动力量下沉。进一步加大基层投入力度,将财力、物力、人力更多投放到基层,不断改善基层基础开展管理的条件。重点加强和充实基层执法队伍力量,统筹安排人员编制,提高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比例。充分发挥好属地政府监管职能,做到第一时间摸清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查处违法行为。四是建立考评体系。将废旧品回收利用内容纳入生态建设、文明创建考评范畴,制定工作考评细则和奖惩方案,将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整治任务作为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区镇政府等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逐步实现废旧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抓住关键环节,形成重点突破。一是培育经营主体。应鼓励不同的市场主体参与废旧品回收交易行业的经营活动,引导有意向的企业参与收购废旧物资,逐步提升废旧品回收利用行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提高行业运营质量。重点应鼓励供销系统发展好原有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公司,充分利用覆盖全市的供销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不断推动做大做强;应鼓励现有废旧品回收经营主体进行有序联合、重组,培育发展数个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装备较先进的企业。从而在全市逐步形成以废旧品回收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一大批个体回收经营户为基础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经营格局。二是明确建设主体。对废旧品回收集散中心和基层回收站点的建设,建议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一方面如利用闲置工业厂房、存量国有资产等进行改造建设废旧品回收网点的,可以采用市政府、或区镇属地政府、或经营企业租赁、发包的形式予以运营;另一方面如异地新规划建设的,建议由市政府或区镇属地政府利用已有的投资平台或者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建议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户一策、一点一策”整治措施,对主城区废旧品收购交易站点定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对证照齐全符合设置条件的站点应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度,落实安全措施等;对于证照齐全但不符合规划设置条件的站点,应动员经营户迁址;对无牌无证、严重影响周边生产生活秩序的站点,应予以处罚和清理,同时查处、整顿和打击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私自上路等违法经营行为。四是推进垃圾分类。完善现有的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储运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断提升专业化处理的水平,努力缓解城市各类废旧品随处乱扔问题。 5.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要素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废旧品回收体系建设的各类扶持资金。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地方性财政奖励扶持政策,发挥好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推动全市的废旧品回收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土地保障力度。对列入废旧品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选址和布局。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旧厂房建设废旧品回收项目。 6.广泛宣传造势,促进行业自律。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充分借助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废旧品回收再利用知识的宣传普及,积极倡导绿色健康、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树立全民节约的良好意识。邀请媒体随同职能部门参与执法行动,宣传报道整治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做法,同时加大对反面现象的曝光力度,使相关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二是发动社会监督。充分借鉴以往专项整治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发挥“城市啄木鸟”追踪督查、鼓励市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开通微信公众号随拍曝光身边违规经营现象等手段,畅通群众的监督渠道,利用社会力量规范废旧品收购交易行业的发展。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建议由市工商联牵头,成立废品回收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引导和内部管理功能,提升行业管理和效益。有条件的可采用统一形象、统一工装,定人定点上岗,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