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黄埔军校里的海门人 | ||||
| ||||
| ||||
□俞茂林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时建议“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地”。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惨痛教训,孙中山在筹划改组国民党时,积极酝酿,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正式议决创办陆军士官学校。这所学校设在广州附近40里的黄埔岛上,人们称之为黄埔军校。 1924年3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委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下设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周恩来。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政治总教官恽代英,军事教官顾祝同、陈诚、钱大钧、刘峙等,苏联派加伧将军为首的数十名军事干部来校担任教学工作。 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改造,要用这个军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苏联政府对黄埔军校资助200万元作为开办费用,还运来6000支步枪和200万发子弹。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在第一期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蒋先云、左权、许继慎等,这期学生中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56人,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黄埔军校从1924年3月起至1926年1月止,共举办7期,前四期4981人,第五期起随军北伐,毕业于武汉,此后,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中央军校”。 海门人去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不少,据现有资料先列以下4位。 军校特别官佐——季方 季方,字正成,1890年生,海门悦来镇人,1911年起曾在江苏陆军小学和保定陆军学校学习,有较扎实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素养。1924年黄埔军校筹备成立,派教练部主任邓演达到上海招收学生和教员。适时季方正在上海,应聘到黄埔军校任少校特别官佐,在教练部办公室协助邓演达处理日常工作。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500余人,6个月毕业后成立教导团,季方随后调教导团任营长。1925年三四月间,蒋介石率两个教导团与粤军许崇智师配合,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季方调教导2团2营任党代表兼代营长。在淡水战役中,因王柏龄指挥无能,季方孤军深入被俘,第二天机智脱险,并带回了敌军情况。旋即派任1营党代表,营长顾祝同,团长王柏龄撤职,调校本部,参谋长钱大钧任2团团长,与广东彭湃领导的农民协会配合,势如破竹,占领揭阳,攻克潮汕。6月,东征军4师,平定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的叛乱,将叛军和随营学校的130多名学生编入黄埔军校,为第一期十队,季方任队长,3个月毕业。随后,季方改任校长办公厅主任副官,其时,邓演达为教育长,与校长同室办公,蒋介石不在校时,日常工作由邓演达处理。季方与邓演达朝夕相处,相互之间有更深的了解。 10月、11月间,教导团举行第二次东征,一举摧毁陈炯明的惠州老巢。11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廖仲恺被刺,国民党右派势力蠢蠢欲动,1926年3月20日爆发了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右派面目彻底暴露,季方大失所望,于苦闷消极中,借送妻灵柩回乡,离开了黄埔军校。 不久,接到黄埔军校来电,催他迅速回校准备北伐。季方虽对蒋失望,但北伐吸引了他,返回广州后,参加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的筹备工作,政治部主任为邓演达,下设三个科,宣传科长为郭沫若,组织科长由季方担任,军衔为上校。 1926年6月,季方随军北伐,担任22师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等职,直达武昌城下,此后转战于江西南昌、浙江杭州、上海等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季方与蒋彻底决裂,只身离沪潜入武汉,在国民党武汉中央参与政治部工作,为中将军事指挥。“七一五”汪精卫与蒋介石合流掀起反共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于失败。中国又沉入黑暗。但为光明而奋斗的人们,并没有被屠刀吓倒,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及一部分离散的共产党人酝酿成立第三党,季方协同邓演达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任中央干事会干事,负责总务和军事工作。结果被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镇压下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季方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毅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活动,先后担任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兼江苏省四专署专员、苏中行署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华东区解放军官教导总团团长等职。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季方历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军校学生队队长——陈復 陈復,字控義,1893年生,海门三阳镇人,民国初年投效沪军都督陈士英麾下的学生军。不久被送往保定军校第三期深造。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陈復被派往一期学生队任副队长,第二期学生队队长,第三期学生队大队长,第四期学生队副总队长,第五期入伍生团团长。期间,曾率领学生队奋勇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沙基惨案及东征讨伐陈炯明之役。回校后调升为教授部副主任,继续加紧训练干部,以适应革命战争之需,为黄埔军校作出了贡献。 1927离开军校,调任江苏苏州市警察局局长,1929年调镇江任江苏省公安厅厅长兼长江下游水警区区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挟其优势,猛烈进攻淞沪地区,时任常熟县长,全力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作战。后奉令西彻至四川,任军政部点验委员会中将组长及6战区分会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江苏,人虽在野,但仍预立遗嘱,如国家需要即应征召,为国牺牲。1949年,南京解放后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入狱,病死于狱中。 军校三期生——袁英 袁英,又名袁显扬,1909年生,海门三阳镇人。1925年随其兄袁华赴广州,由同乡老师季方介绍,进入黄埔军校步兵科第三期(高教班)学习,是年底毕业。调往深圳国民革命军第二师5团1营1连当见习生。3个月期满后调回黄埔军校,任第五期入伍生2团1营2连少尉排长。1926年7月,进入炮兵团迫击炮连任中尉副连长,1927年2月,随北伐军占领上海,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直属炮兵指挥部2团连长。1929年11月,任师部少校副官,驻洛阳2年多。1932年5月,调至南京军事学校高级班受训6个月结业,留军训班任区队长。1933年11月调任江苏省军警干训所中校副总队长,历时3年。1936年12月,任省保安第一团副团长。1937年12月,任江苏省抗日青训团上校团副。代团长。军校七分校副总队长。1939年1月,调任陕西南部汉阴第一补充团团长。1940年11月,任兰州西北干部训练团少将高级参谋兼办公厅副主任。1944年1月,任成都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兼政工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任国民党军政部直属第一军官大队大队长,1947年8月,任中央训练团军官总队副总队长,国防部部员。联勤总部高级参谋处长。1948年10月,任国民党南通指挥所高级参谋。同年11月,任海启地区指挥部指挥官兼国民党海门县县长。1949年1月,袁英率国民党残部从海门青龙港撤至江南。编入国民党第19纵队任中将司令。同年4月1日,改编为国民党第28军暂编第7师师长。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南京,袁英率国民党残余部向浙江杭州撤退。4月29日,袁英认为国民党大势已去,主动找我人民解放军某部投诚,将全部官兵及武器弹药装备集中交点。投诚后,被编入第四野战军解放军训练团受训,6月11日作出书面交代。 1949年8月,因袁英在海门犯有反革命罪行而被押回海门受审。1951年1月16日被海门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1985年6月3日,海门人民法院发出刑事判决书:“原审被告人袁英虽有历史罪行,但属投诚人员,对其投诚前的历史罪行应既往不咎,原叛死刑不当,系属错案。为此,对袁英按投诚人员对待。”并对其家属等遗留问题,作了妥善处理。 军校七期生——黄通 黄通,字更夫,1907年生。海门麒麟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文化大学,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后初为国民政府炮兵团少尉,后参与淞沪等战役,后任东北军115师政训主任。贵州省警察厅督察长,贵州军管区上校科长。抗日战争期间任陆军炮兵独立团少将团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国立南京临时大学副教授兼汤山夏令营训导长暨南京训练团教务长。此后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46年10月,被选为南京市参议员,1948年5月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书记长。1949年4月去台湾。 1950年3月,当选台湾国民党立委党部改选委员兼台中市改委会主任。1952年4月,任革命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副主任,通讯研究部主任。1972年增选为立法委员,立委党部书记。1976年3月,晋升为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1977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1992年受聘“总统府国策顾问”。兼任世界黄氏宗族顾问、台湾江苏同乡会名誉理事、台湾海门同乡会理事长、私立中川工业专科学校常务董事等。1997年病逝于台湾,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