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卞之琳文学翻译60年 | ||||
| ||||
| ||||
□丁士风 卞之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致力翻译、介绍西方文学达60年,创造性的、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成为创新翻译方法与风格的重要代表,于1994年获得中国翻译奖特设荣誉奖的殊荣。 一、 起始 到了1928年,卞之琳考入上海当时以数理教学著称的浦东中学读高二,设英文课,有一门莎士比亚课可选修,虽仅一学期,但他就读了一本《威尼斯商人》原文。课余,他自读了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叙事名诗《古舟子咏》,然后悄悄将全诗译出,全长1060行,行对行,韵对韵,自我约束极严。 1929年暑假后,卞之琳只身北上去北京大学报到,在浦口换火车,巧与上清华大学的钱钟书对座。几十年后,钱钟书笑说卞之琳那天手持一本赵元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阿俪思漫游奇境记》。也可见,卞之琳对文学翻译作品的癖好。 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一年级英诗课上,一位美籍兼课女教师以《英诗金库》作教本,卞之琳在课后就以严格的形式与相应的要求,从中选择了大部分诗作给译成了中文。同时,系主任温源宁亲授的一年级莎士比亚课上,卞之琳读了《仲夏夜梦》后,也在课余一鼓作气地通译了一遍。之后,又学了一年第二外国语法文,卞之琳居然能从原文自读自译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作品了。 1930年秋冬,卞之琳课余创作了新诗和翻译了一些英法诗,投寄给《华北日报·副刊》,得以陆续发表,这标志他进行文学创作与翻译的正式同步开始。 二、跋涉 1933年夏,卞之琳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就以文学翻译为职业来维系文学创作生活。那时,他主要翻译英美及东、西欧现代散文诗、散文小品、随笔、短篇小说以及评论文等,不断地给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版》、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林语堂主编的《人世间》等发表。他都用译诗的要求来译散文,特别在句次字序上力求紧贴原文。 这时期,卞之琳的翻译生活十分艰辛。他居无定处,经常迁徙,夜晚没有电灯,点洋烛,右手捏住毛笔,左手撑着脸颊,坐在摇摇的灯影下翻译。渐渐炉火也快熄了,一阵阵寒气袭人,饥肠辘辘时,正好传来小贩的叫卖声,他就买了两个大饼,吃了便睡,可又是夜半了。西班牙作家阿左林的小品,卞之琳就是在这种状况中翻译的。 写诗不能想写就写,译诗材料现成,但也总是字数少,翻译报酬也就有限,卞之琳开始译整书。1934年秋后,他协助靳以执编《文学季刊》,分工主管附属创作月刊《水星》,编辑费微薄,就由北大教授余上沅推荐,给胡适主持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辑委员会特别译书。经过译样审定,准予卞之琳翻译斯特莱切的现代传记文学名著《维多利亚女王传》,报酬较丰,成为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还不管在什么地方译,按月预支一定数目的酬金,译完全书交稿清账。1935年3月底,卞之琳去生活费比北京还便宜的日本京都,从天津买船票就是,不办签证手续。他在那里集中精力,闭门译书,进展顺利,当年夏天回国交了特约译稿。 1936年夏末,卞之琳又受中华编译会特约译纪德长篇小说《赝币制造者》。秋后,他去青岛海滨,住廉价的休冬闲避暑旅馆,埋头两个月,每日10小时突击翻译,到年底译出了全书 20多万字,回北京交了稿。第二年清明时节,卞之琳借住暨南大学宿舍,由李健吾提供材料,又突击译出了法国作家贡思当中篇小说《阿道尔夫》。暮春,卞之琳在杭州西湖陶社写诗之余,翻译了纪德《新的粮食》,夏天转去浙南海滨雁荡山继续为中华编译会特约翻译《赝币制造者写作日记》和中篇小说《窄门》。此前,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卞之琳的短作译品汇集《西窗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卞之琳在成都四川大学任教,1938年暑假与何其芳、沙汀夫妇奔赴延安与抗战前线,一年后返校复职,1940年转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在昆明街头美国大兵抛出的英文书中,卞之琳购得一本《时代》杂志,发现英国小说家衣修午德在美国新出版了一本走红的中篇小说《紫罗兰姑娘》,他又在《哈泼市场》画刊上获得所刊小说原文,读了很喜欢,抓紧将全文译出来了。但得知其中有删节,卞之琳去上海觅得了原书,就给补译完全。并在发表前,他将译者序译成英文,寄给作者看了,博得赞扬,说是“如果译文和你的序文一样好,那么我不能再求更好了”。之后,上海巴金主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以《西窗小书》为名字,陆续给卞之琳出版了《紫罗兰姑娘》、《浪子回家集》、《窄门》、《阿道尔夫》等译作。 将自己的中文作品译成外文,可说是卞之琳文学翻译的一个异彩。自1941年起,卞之琳连续三个星期,发奋创作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山山水水》。因作品反映抗战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在国民党控制下难于出版,他拿小说译成英文准备去国外出版。1947年10月起,卞之琳获得一年旅英研究员奖,小说上编已译成英文,开始译下编时,传来淮海战役大捷的喜讯,他立即搁笔携稿回国。先到香港,卞之琳将那小说开头两章,由英文稿译回中文(因上编中文稿在国内),给那里的《小说月刊》发表。还在英国时,应那里的《人生与文学》杂志之约,卞之琳将自己30年代创作的两首新诗译为英文发表。 三、登高 1949年4月,卞之琳应聘北京大学西语系当教授。他上英诗课时,事先都认真地译成了中文。同时,他将原译的拜伦、莎士比亚多首诗精心修订后,给《译文》杂志发表。 随着北京院系的调整,1952年卞之琳从北大西语系调到新创办的文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开始计划以“四大悲剧”为中心研究莎士比亚,写论文与专著,配以“四大悲剧”的诗体译本。时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的卞之琳紧张工作,1953年底译成《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之一《哈姆雷特》,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单行本后,又重印两次。到了1958年,上海译制片厂根据卞之琳的译本整理,作为英国奥里维埃尔编导、主演的著名影片《哈姆雷特》----改名《王子复仇记》的配音,“文化大革命”后又在电视上播映,获得盛誉!1988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将卞之琳先后所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麦克白斯)》隆重完整推出,成为翻译、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其间,卞之琳将所译的英法现代诗加以修订,编成《英国诗选附法国现代诗12 首》,于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英国诗选》后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排印双印对照本,所译法国诗则单列处理。卞之琳又将写作的论文集《莎士比亚悲剧论痕》一书,1989年底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至此,卞之琳感慨地说:“我把一生的文学翻译行业基本收了摊子。”并将他的翻译生涯概括为“60年的道路好像兜了一圈:始于译诗(韵文),中间以译散文(包括小说)为主,又终于译诗(韵文,包括诗剧)”。 四、成就 文学翻译是促进国家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一种复杂艰巨的心智工作,因而成为卞之琳倾注毕生精力的一项重大事业。他积累数十年经验,将1983年在苏州翻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发言写成《文学翻译与语言感觉》一文,和1987年12月在香港举行的当代翻译研究会上宣读的论文《翻译对于现代中国诗的功过》,给广大读者诸多教益。他还在《从<西窗集>到<西窗小书>》长文中虚怀若谷地说:“我说过自己习作文学翻译,并未遵循任何翻译理论指引,进一步,认为根本没有什么翻译理论好讲的,要讲也是讲不尽的。谁要是能掌握两个语种及其文化背景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把文学作品翻译到一定的高度。只是文学翻译,也系文学创作一样,还要靠执笔者自己的能耐与辛勤决定产品的水平。”这些话既讲得实在,又含意十分深邃。 综观卞之琳在长期文学翻译实践中,所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方法与风格,成为他翻译观的基础。 卞之琳的文学翻译观是独特的,其要义是:“主张文学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且在大学讲授翻译课时,也是贯彻了这一原则。卞之琳解释自己的主张是要坚持一种“艺术性的翻译标准”。严格地说,这标准只有一个广义的“信”字,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包括语言、风格等全面又充分的忠实于原著。 文学翻译硕果累累,成就杰出的卞之琳,一生译作主要集中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纪德作品、左倾文学、英法诗歌精译、莎士比亚诗剧等。而《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是卞之琳一生翻译生涯的最重要译著。在卞之琳的译作之前,当时共有21家71 种莎剧汉译本。由于莎剧体例极为复杂,要照样译出其原貌,难度很大。而卞之琳译本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是最接近莎剧的原貌,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如在传达意象效果方面为最好。因此,卞之琳的译本问世以后,一直拥有众多读者,被许多大学文科列为必读译本。卞之琳被尊为“我国莎学领袖”。 众多的研究者认为,卞之琳文学翻译的最杰出成就,集中于对西方诗歌的汉译,数十年来,尤其是近十数年来,已有日益增多的诗歌译作,在艺术特色上,正朝着卞之琳所提倡的方向接近或靠拢。卞之琳已经成为翻译界一支生气蓬勃且不断壮大的流派的杰出代表! 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不幸于北京病逝。新华社北京专电中说:“……卞之琳的译著《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即是对这位我国当代杰出翻译家最中肯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