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推进智慧海门应用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建议案 | ||||
(2015年10月19日市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 ||||
| ||||
前一阶段,为助推我市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对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已于8月底转送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作了重要批示。近期,市政协常委会围绕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已经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信息化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数据海门”信息化服务平台、政府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教育信息化工程等一些项目的建设运行,在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经济业态转型升级、民生服务便捷提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偏低、基础相对薄弱、组织推进缺乏统筹、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壁垒未能有效破解、重点项目支撑不够等问题。 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未来“智慧海门”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中心,即城市大数据中心,具体包括公共基础数据、 公共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公共模型数据等四大公共数据库;一平台,即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有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应用、社区互动、企业发展等五个方面;N个应用体系,包括政务、交通、城管、建设、安防、教育、医疗、社区、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若干个智慧应用体系。结合现有的基础和条件,我市在技术、资金、人才、体制等还不足以完全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开的情况下,应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时期的基本要求,分阶段选择短期能够形成突破的重点领域作为主攻方向,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努力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三大应用体系 坚持以提升政府服务、满足民生需求和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自身实际,体现海门特色,便捷、实用、高效的智慧应用体系。重点建设好三大应用体系: (一)建设智慧型民生服务体系,增强市民幸福感受。为了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适,现阶段,应优先解决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建设问题。 1.智慧交通。以“大交通”的视野,围绕解决“行车难、停车难”以及“便捷、安全、舒适出行”这一问题,大力发展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交通模式,逐步实现远程指挥、出行诱导、拥堵分流、交通管制、快速处理事故、联动打击犯罪等交通管理智能化目标。一是加大视频、地磁、微波等传感设备建设力度,充分运用新一代传感与网络技术对道路、桥梁、河道、港口以及交通枢纽、场地实行动态监测养护。二是运用实时交通数据采集、动态交通分配、交通流预测等各种先进交通模型和技术,构建动态交通诱导系统,引导市民合理选择行车线路。三是提升新建停车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并对现有停车场(位)进行智能化改造,特别是在新老城区采取建设移动式智能停车场的方式,节约空间资源,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四是按照“公交优先发展”的思路,建设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开发掌上公交系统,实时显示公交车辆运行轨迹、到站时点;利用移动网络、GPS、GIS等无线通信技术,对公交、出租车辆、汽渡等进行实时监控、调度;推进4G进公交,通过安装LTE-FI设备,实现4G转WiFi功能,为乘客提供高速上网服务。五是推进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网络、通讯终端、诱导装置等各种服务载体,为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决策、指挥调度提供保障,帮助公众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交通信息。 2.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有力抓手。应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信息技术装备提升工程、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确保全市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信息装备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类要求100%,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动校园教育向公众教育延伸,着力构建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为市民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智慧学习”教育服务。一是加大校园网络感知设施建设力度,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RFID、智能终端、视频监控等,对学校教学管理、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校园交通、安防、环境等各类信息,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及智能处理,实现学校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二是建成全市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数据库,加强对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习资源、公共资源等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各类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对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开发,大力提高其使用效能。四是结合教育资源数字化推进工作,构建泛在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远程教学(在线学习)、公共数字图书馆、学习互动交流、虚拟实验、教育资源搜索等全方位的教育公共服务。 3.智慧医疗。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是妥善化解“看病难,就医贵”的有效之策。目前,我市已经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卫生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各级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单位。在此基础上,应把构建智慧医疗体系作为重要方向,继续加大功能模块开发、提升更新网络系统、加强各类数据内外对接。一是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逐步提高综合管理、诊疗设备及辅助系统等方面信息化水平,在挂号、检查、化验、治疗、缴费等流程上方便市民就医问诊,优化医院医疗秩序。二是充分运用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动态收集并整合居民就医、体检等各种信息,进一步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指标智能采集、快捷查询体检报告、健康预警提示等基本功能。三是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远程挂号、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四是升级电子收费系统,将个人医保账户与个人银行账户、市民卡、通讯移动终端等进行无缝对接,采取自主刷卡、网络支付等形式进行收费。五是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输,建立与上海、南通等地远程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实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异地之间的咨询会诊、业务进修。六是推动本市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系统与省市、周边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对接,逐步实现省内、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七是建立一个集居民健康、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各类信息于一体,融合健康知识查询与推送、医疗保健教育、卫生应急指挥、卫生监督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二)建设智慧型政府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型政府治理体系,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现阶段,应着重在建设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1.智慧政务。一是加快政务云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统一的智慧政务基础环境。二是推进信息资源整合。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和接口标准,加快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目录体系,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等基础数据库,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共享服务。三是强化业务协同。以企业、公众的政务需求和业务办理的逻辑顺序为导向,全面梳理跨部门业务流程,整合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以“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公共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移动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集成,不断提升“网上办、马上办、在家办”的便捷式服务水平。 2.智慧城市管理。一是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快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信息化工程实施进度,不断拓展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加快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协同化、智能化城市管控中心,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二是着力推进以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系统、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防汛防旱防涝应急处置系统、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等为重点的智慧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支撑水平,切实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处置机制,实现信息整合、业务协同与快速联动,以最快速度寻找最优处置方案。 3.智慧社区。一是依托“三网融合”工程,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破解信息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建设统一规范的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终端,提供“一网式”综合服务。对农村社区而言,重点是建设好“网上村委会”,使之成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涉农信息交换和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中心、服务“三农”的重要窗口。三是在现有覆盖城乡基层(村、社区)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慧社保系统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卡的功能开发,努力为市民提供公共就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公共服务事项。四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打造远程健康监测、远程保健护理等智慧应用示范,不断满足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五是积极推进智慧楼宇建设,推广使用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远程智能控制器具,逐步扩大智能安防、智能物业(家政保洁、水电维修、停车管理等)等智能应用系统使用范围,大力开发智能家居产品,全面搭建与社区服务系统联动的家庭云服务平台,构建户户联网的全新社区形态,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各种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建设智慧型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智慧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萌芽阶段,还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范围不广、应用成本相对较高、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能力欠缺等问题。现阶段,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体系,应切实提高在工业、服务业、农业三大领域的智能化水平。 1.智慧工业。智慧工业是指通过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化制造产品和制造智能化产品。一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关键性环节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装备智能化、经营服务电商化。比如,在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应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菜单式装修系统等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建造模式向设计三维化、构件部品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定制化的现代化建筑方式转变,从而推动建筑产业智慧化发展。二是发挥骨干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效应。通过在全市开展智能车间、智慧工厂建设和认定工作,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加快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型智能装备的推广运用,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智能制造取得重点突破。三是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在现有特种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光通讯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培育、开发应用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机芯片、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车载终端等高端智能器件。 2.智慧服务业。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传统服务业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一是提升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依托家纺、红木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电商换市、电商拓市工程,加大电子商务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促进网络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推进仓储智能化管理,加快电子口岸、智能物流、第四方物流市场等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化应用。三是改变传统旅游营销模式,以导游、导览、导购为应用切入点,加大与知名旅游网络供应商合作力度,发展旅游电商,开发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系统,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四是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实施四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手机媒体、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业务发展,提升文化发展的智慧内涵。五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招引国内外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我市企业开展P2P、众筹、垂直搜索等融资服务;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融资服务。六是重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招引国内外软件行业的知名企业来海发展,加紧筹划启动市软件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创客空间,构建创新创意要素集聚的发展新平台。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市场,发展信息咨询业和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信息服务业。 3.智慧农业。一是在已有“海门携农网”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智慧农业数据库,整合农(林)业、农机、农资、海洋和渔业、气象、水利等相关资源,搭建包括市、区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内容涵盖农业专家智能系统、农业生产物联控制系统、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溯源系统、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系统以及土地流转信息、动植物防检疫、灾害监测速报等内容与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权威农业公共信息。二是加快物联网感知技术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温室大棚、露地作物栽培以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家庭农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生长环境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全程化,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三是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建立生鲜农产品网络展示交易平台,并以此构建B2B、B2C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落实三大关键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丰富和拓展,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试点工作推进中,必须落实三大关键任务: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其编制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1.充分调研,严谨规划。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全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民日常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组织规划编制单位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摸清基础与现状,找准症结和痛点,编制好起点高、管长远、特色明、易操作的的总体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特别是应明确最近1—2年中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尽早组织实施。二是突出民生为本。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应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制定和实施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智慧城市建设顺应市民期盼、满足市民需求,让市民得到实惠,防止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政府“自拉自唱”现象。 2.标准要高,特色要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常建常新。应对照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按照“优于同类城市”和“适度超前”的理念,推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后来居上,走在前列。同时,应根据我市城市文化建设内涵、地域特点和现有工作基础,通过重点突破,打造海门特色的智慧城市。 3.强化统筹,上下联动。应充分发挥好规划编制工作“统”的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整体框架下,尽最大可能把相关部门、相关条线需要建设的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纳入这个大盘子,统筹考虑、整体谋划;避免各自为政、四面出击。应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按照急需先建、急用先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推进。此外,各部门还需加强与国家、省市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源要素,努力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合力。 (二)加快建设智慧基础设施。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围绕“到2020年,总体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这一要求,继续大力建设宽带海门、无线海门、光网海门以及三网融合城市,加快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信息通讯网络,实现百兆入户、千兆入楼、T级出口。 1.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一是不断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以“无线城市”建设为载体,构建3G/4G、LTE、WiFi无线高速宽带网;加快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通融合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提高下一代广播电视(NGB)覆盖率。提高户均网络接入水平,实现家庭使用网络带宽达到30M以上。积极引导各类运营商、城市公共场所经营管理主体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提高主要区域WLAN覆盖率,推动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商业服务区域等公共场所WiFi免费开放和4G全覆盖。二是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感知化水平。整合提升公安警务平台、数字城管、视频监控系统等已有的物联网感知化建设成果,积极拓展城市建设、地下管网、供水系统、污水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感知化建设,实现信息感知、视频感知、专业感知等感知端的物联网数据汇聚,为智慧城市提供全面的感知支撑。 2.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推倒现有系统重新建设,而是在现有系统平台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对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进行融合利用。应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支撑和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方式构建城市公共数据库,并保障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有效运行,形成整合区域应用体系的全面协同。应大力推进“市民卡”工程,整合便民服务资源,采取“线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线下市民卡工程”模式,建设市民卡信息库,逐步建成集社会保障、医保、公交、公共自行车、消费等各类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卡通,并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信息共享跨部门协调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信息烟囱”及“信息孤岛”现象,提高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以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派驻部门数据信息融合连通为突破口,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叠加建设规划、国土、公安、城管、交通、环保、安监、卫生疾控、水利、旅游、物价、档案等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的应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三)统筹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在“六个强化”上做好文章。 1.强化组织推进。发挥好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决策等方面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建立相应推进机制,做好相关领域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工作。进一步充实“智慧办”工作力量,抽调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好日常工作推进、协调、督查等任务。成立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投资运作、运行维护。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把“智慧海门”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以“智慧区(街)镇”建设为抓手,明确近远期建设目标,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绩效评估。 2.强化资金运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智慧城市建设专项投资基金为引导,探索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合理运用PPP模式、众筹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对非经营性项目,积极抢抓国家、省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最大限度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对经营性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作为融资和建设主体;对于半经营性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同时,应优化智慧城市建设财政资金投向,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建议借鉴南京建邺区做法,对涉及到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统一由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总体规划,扎口拨付。 3.强化政策支撑。发挥好政策的杠杆作用,研究制定并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打造具体、实用、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根据信息化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制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信息产品研发,信息化应用体系试点、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操作细则。特别是对投融资政策,应设计好盈利模式,健全进入和退出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 4.强化人才培养。研究制定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为“智慧海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结合正在实施的“东洲英才”、“名校揽才”、“东洲雁归”等引才聚才工程,通过不断优化创业创新和生活环境,大力招引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鼓励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团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进修教育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学习无锡、扬州等地经验,在全市党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首席信息主管制度,重点建设好应急、网宣、网评、网管、网警、信息安全员、技术检测服务等队伍。 5.强化技术保障。依托大型运营商和权威专家库,加强关键技术测试、技术交流和安全论证,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落实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和信息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合理设置有效隔离和各等级使用权限,实现数据安全交换和共享。推进智慧城市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提升应急、备份处理能力。 6.强化氛围营造。围绕智慧城市中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必要的基础。加强智慧城市理念的宣传引导,大力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应用,推进全民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和应用能力建设,适时召开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