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小康升级后新一轮发展的建议 | ||||||||||||||||||||
(2015年4月29日市政协十三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 ||||||||||||||||||||
| ||||||||||||||||||||
根据有关机构监测,2014年,我市升级版小康实现程度达95分。预计2015年底,我市将基本达到省定升级版小康标准。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规划制定之年。在新一轮发展中,认清阶段性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摆在全市面前的重大课题。近来,市政协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常委会作了专题协商。现报告如下。 一、新一轮发展的走势 1.对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判断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分析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工业化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工业化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如下: 基本指标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 (2005年价格,美元) 2980—5960 5960—11170 11170以上 三次产业占比 (产业结构) 一产<20%, 二产>三产 一产<10%, 二产>三产 一产<10%, 三产>二产 一产就业人员占比 (就业结构) 30%—45% 10%—30% 10%以下 人口城市化率 (空间结构) 50%—60% 60%—75% 75%以上 201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1.51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6.5:53.0:40.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占比24.1%,城市化水平(按常住人口计算)为55.5%。对照工业化各阶段的相关指标值,通过分析和综合判断,我市的发展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十三五”期间,将处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 从发展的一般特征看,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发展主要通过“要素驱动战略”来实现,主要是大量的投资以及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在工业化后期,依靠高投资和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率将会自然回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来实现,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为:经济发展动力逐渐依赖知识、人才和创新,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产权、品牌、低排放、文化和国际竞争等意识明显增强,生产型社会逐步转向消费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型等。 2.新常态下的新特征。 从工业化发展的水平看,与苏南宜兴、常熟等地比,我市有3—5年的差距,我们“十三五”要做的事,正是他们“十二五”已经走过的历程。这些地区过去五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品质较快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从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看,未来几年,我们面临的阶段性发展任务,与这些地区“十二五”的发展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面临的形势不一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南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所谓新常态,基本特征我们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增速调整,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力转换。这些特征,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机遇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发展动力逐步转换到改革和创新上来,运行的质量将会提升,加上国家和地方各级的重要发展战略,都将会给我们带来红利。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为我市走出去发展和融入区域产业合作新格局带来新机遇。宁启铁路、扬启高速等大通道的快速推进建设,沿江沿海口岸开放和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加快推进落实,为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带来新机遇。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空间优势加快形成,为我市在更广空间上整合资源、释放红利带来新机遇。江苏省最近出台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中,把我市作为环沪地区的四个城市之一,必将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挑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和国内发展速度的调低,制造业的市场将会萎缩,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土地收入的下降,将会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多,就业矛盾会凸显。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普遍特征和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市“十三五”发展将会显现这样一些特点。 3.下一阶段我市发展基本走势。 (1)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但二产的比重仍占主导位置。制造业将更多地转向质量更优、产业升级。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双动”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创新驱动的贡献份额会不断增大,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农业随着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集约化程度和产出率更高,全市将出现一批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2)城镇化建设的提升期。根据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市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等诸多风险,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我市城乡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3)信息化发展的融合期。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将对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安保、智慧居住、智慧政务将全面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市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在价值链、品牌、研发和市场体系四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构成发展的新趋势。 (4)民生改善的加速期。我市正处于“中等收入”社会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将会明显增多,社会矛盾因此进入凸显期,而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则有着更多的期待。老有所养、居有宽舍、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成为大家的普遍追求。今后几年,在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情况下,集中财力,解决好民生普遍关注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问题,既是执政者民本理念的体现,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5)生态文明的优化期。追求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核心价值所在。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放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部署。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也有热切的期盼。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建设“天常蓝、地常绿、水常清”的美丽宜居新海门,是“十三五”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应该成为工作的总体格局。 综上所述,我市应从工业化后期阶段特征出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创新举措,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着力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海门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强大动力。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方向和总体目标建议为:立足海门发展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升发展质量和加快转型升级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标杆,着力打造海门经济升级版,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实现“融入苏南板块”发展目标,成为“苏中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建成北上海特色卫星城市,为我市迈向基本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尽早融入苏南发展板块,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好三件事。 第一,初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特色,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提高工业转型升级水平。在增长动力转换期,工业依然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应把建成制造业强市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任务。以两化融合为抓手,提升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产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以产学研联合为重点,促进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新品开发和提档升级;以研发和新型营销为核心,增强家纺和服装等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以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按照“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思路,突出抓好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化。鼓励处于行业前沿的制造业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论证、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一揽子服务项目。三是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以推动建筑产业化为重点,以骨干建筑企业为抓手,依托科技创新,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建筑品质,巩固和提高建筑经济在我市的支柱产业地位。至2020年,初步建立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建筑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努力成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县(市)。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适度规模、标准安全、特色高效、生态休闲等方向转型,推动农业发展园区化、项目化、科技化、信息化。大力培育规模经营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加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和生产生活功能并举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发展一批集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绿色食品企业。 第二,实施“互联网+产业”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和产业的融合,将是今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以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招商局重工、通光光缆、振康机电、高科物流、冠东模塑等一批企业,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搭建本地企业与网上应用项目的对接平台,积极发展智能仪表仪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等智能制造产业,逐步培育成我市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二是培育互联网新兴产业。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载体。以通海港区物流园、謇公湖科教城、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麒麟红木文化产业园等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着力建造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大力培育互联网文化教育产业。加快沈绣、红木雕刻、农民书画、田园山水画等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尽快扩大规模,形成产业。积极促进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与建筑创意设计、家纺创意设计等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重点建设美丽中国——空间设计产业基地。充分挖掘海门优质教育和新教育资源,促进实体教育和远程教育的融合,不断扩大影响力。三是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平台。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支撑,以互联网信息平台成功申报智慧江苏重点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电商网络巨头的深度合作,借助网络大数据开设海门“网上商城”,支持广大经营户发展C2C、B2C、B2B等不同商务方式,并在条件成熟时自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市红木产业、农副产品等产业实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优势,在寻求与大平台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自身的网络电商平台。发挥海门建筑业产业领先、建筑企业众多的优势,建立独立的建筑原材料采购平台,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大力吸引一批建材企业在平台注册。 第三,大力推进大众创业。新常态下,在抓好产业升级的同时,充分激发社会创业活力,整合创业资源,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形成大众创业的生动局面,是经济转型的又一重要标志。一是建好众创载体。结合中心镇和区中园建设,支持区镇盘活现有资源,新建经济综合体,高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应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和区镇产业特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众创空间。市镇(区)两级财政,应为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大众软件、研发平台提供财力补助,为创业者提供集公共办公、商务活动、住宿功能为一体的众创空间。二是集聚众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院所在海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凭借自身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面向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技术平台,裂变出更多具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业企业。支持海门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引导在外能人、有一技之长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在外资金回流到本市创业中来。大力培育一批新型的职业农民,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三是完善众创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人力资源、财会、法律、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支持区镇建设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与海门共建实验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办网络创客空间。建立众创导师队伍。支持各类创业服务平台聘请成功创业者、天使投资人、知名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对有创业需求和培训愿望的初期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培训,依托我市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开发品牌创业培训项目,定期举办专项创业培训班。 2.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镇化。 一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向。应按照建设“花园城市、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定位,将我市的城乡空间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区、中心镇(园区的中心区)、小集镇、自然村”四个层级。各层级的基本关系是,中心城区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小集镇为补充、自然村为基础,呈现出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层级结构。应抓好以下几个关节点: 中心城区是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围绕“绿韵东洲、生态江城”的发展定位,按照“现代高端商贸业和先进生产服务业双轮驱动,引入先进业态和立足自身实际二者兼顾,经济转型和城市升级两相融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商贸、科教创意、健康养生、生态旅游”等业态,努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环沪周边综合消费休闲的知名目的地、长三角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十三五”时期,精心规划并适时启动滨江风情带建设。 中心镇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应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统筹兼顾、优化布局、凸显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地域人文、地理风貌和产业发展特征明显,人口规模适中”的新型特色小城市,成为“田园城市”的“组团城”。其中三星镇建成海门副城区,包场镇建成滨海生态宜居新城,临江镇建成绿色生态滨江新城,南通市级中心镇建成宜居宜业的新型小城市,其它中心镇建成整体形象美的特色小城市。 小集镇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如今,其经济功能虽已衰减,但仍是人口居住密集的区域。因此,其居住的各项生活功能必须强化。主要围绕“六个一”目标进行建设,即:一个多业态的商业中心、一条美观整洁的主干大道、一个设施完备的休闲广场(公园)、一个现代宜居的居民小区、一个功能完善的文化中心和一个便民惠民的集贸市场,建一项成一项,发挥好小集镇吸纳我市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 自然村是整个市域空间布局的基础,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今后全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升级后的一项长期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工作和解决农村诸多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分类组织推进等途径,努力形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新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体系,实现村庄布局美;加强环境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实现环境生态美;培育产业支撑,促进增效增收,实现农民生活美;倡导文明新风,传承乡村文化,实现社会和谐美;突出长效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可持续。 二是扎实稳妥地实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江苏省已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也已获国家批准。我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也已明确。下阶段,应细化操作措施,力求定位合理、目标明确,确保各项试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通过先行先试,力争到2017年,基本形成政府、企业、个人责任明确、操作可行的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形成机构设置精简、行政效能较高、行政成本降低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城乡土地管理制度。 三是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努力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达到“一体、均衡、智能、实用”的设施配置标准,满足城乡发展要求。教育方面,实现教育集团从组织形式的全覆盖转化为内部教学管理的全覆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均衡配置,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医疗方面,实现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有效运作,镇村、社区卫生院(室)建设和医疗水平满足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医养结合机构得到有效建设。交通网络方面,农村路网实现村村联,农村公交方便运行。 3.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工业化后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这一阶段,既要对工业化初期、中期对生态文明造成的影响进行修复,又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人民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牢固确立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抓出成效,努力建设“蓝天当空、绿地成茵、清水环绕”的美丽新海门。 一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努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再审批有重度污染的项目,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整治燃煤锅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以“降低存量、控制增量”为抓手,全面实施污染物减排工程。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加强重点工业行业水污染控制,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提标改造,积极推动重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不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散养密集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优化全市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大力提升生态农业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理突出问题。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突出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第一,以化工企业整治、淘汰黄标车、控制城市扬尘污染、防控秸秆焚烧污染、控制城市油烟为重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第二,全面整治城乡河道水环境,用3至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清水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三,在规划环评和企业项目环评中强化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企业以及废水废物处理设施周边的土壤进行监测和治理。 三是全面倡导生态生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在经济持续发展、公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系,切实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要舒适,不要奢侈;要消费,不要浪费”的生活理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障公众安全健康,形成节约、低碳、绿色、适度的生态生活新风尚。 4.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工业化后期,是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将会明显增多,社会矛盾因此进入凸显期,而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则有着更多的期待。为此,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可见可感的实际成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下阶段重点抓好“一化五体系”建设。“一化”即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体系”: 一是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现代高效农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和“万人创业计划”,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健全鼓励创业和扶持小企业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切实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加强公共就业创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职业能力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建成南通领先、全省一流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应加快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托底保障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以“城乡统筹运行、政策衔接配套”,“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基本制度保基本、补充保障提水平”的良好保障格局。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人群全面覆盖,建立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缴费激励机制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增长机制,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便捷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整合低保、社会帮扶、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提高困难人群的“造血”和长远发展能力。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至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6.5%。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全市养老体系建设还显滞后,不能满足群众对养老的需求。应完善全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格局,建立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持、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老年护理服务的投入。鼓励发展民营养老机构,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支持发展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消费品、健康服务业等老龄产业。多渠道挖掘养老潜力,推进医养融合的养老事业发展。 四是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以政府为主提供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方向,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做到规划设计合理、建设品质优良、服务便捷高效。在注重硬件支撑的同时,也应加强软件保障。高度重视社区物业管理,完善设施,健全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优质服务。 五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方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我市各类职业教育;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着力打造“南通窗口、江苏示范、全国知名”的职业强校。医疗方面,应把推进综合医改、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社会办医、医保管理服务、药品采购等重点内容,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5.提高智慧城市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成以人为本、智能高效、低碳绿色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 一是加快智慧城市规划的编制。充分借鉴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电信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单位和智慧家庭建设。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民生应用三大导向,建成从企业到产业无缝对接的智慧经济体系;资源共享、终身教育、大众创业的智慧人文体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智慧民生体系;构建事前预防控制、事中操作性防御、事后恢复性补救的安全保障体系。 二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围绕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处理的要求,升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海门、无线海门、光网海门、高清海门,构建高速转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和广电网络,提高宽带网络能力,提升普及规模和网速水平。重点加快城城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下一代互联网的改造。全市IP城市出口宽带基本达到或接近南通市区水平。在重点开发区域,开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0兆比特。 三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的要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条线城市管理队伍的协同,促进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加强网格化与“12345”热线的衔接,推进网格化管理向基层延伸。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城市管理事项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努力构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巡逻管控,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社区建设。 6.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扩大海门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发展软实力。 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江海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信息化,通过网络传播、新媒体集成管理、云服务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积极开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市民参与率。 二是构建城市文化形象。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海门山歌”、“田园山水画”、“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为代表的海门城市文化形象。 三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大力引导和支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大重点,积极培育家纺创意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红木工艺设计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增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竞争力。 四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增强海门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鼓励同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完善文化走出去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市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7.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全面落实我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把各项部署尽快变成“施工图”,让全市人民亲身感受到依法治市的成果,力争使我市依法治市工作走在南通和全省的前列。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完善重大决策后跟踪评估制度。在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二是保障司法公正。应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探索创新人民群众参与、监督、评判司法的途径和方式。全面实现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加强错案信息发现、预警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做到有案必立。加大司法改革力度,推进和改进人民陪审员制度。 三是促进全民守法。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完善普法工作考核、督办、追究等配套制度。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进一步提升运用新媒体普法的水平和效果。加强全市各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贴近生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加强诚信法治体系建设,增强广大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自觉,培育公民守法习惯。 三、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支撑 围绕上述七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契合国家、省和南通市的要求,注重两个“五年规划”之间的衔接,理清我市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路尤为重要。对此,主要有八个方面建议。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在新常态下,我们原有的传统要素投入和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及劳动力成本等都无法适应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因此,创新驱动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首要战略、核心战略。 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明显高于苏南发达地区增幅。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更多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研究并用足、用好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股权转让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上市。积极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形成以产业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推广应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充分发挥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激励、扶持、调控等手段,更好地整合资源,增强创新合力。 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围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在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按照“政府建研究院+企业建研究所”的模式,加快推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围绕我市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园区发展模式。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和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科研力量进区创立研发平台,提升区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壮大我市技术交易市场。 四是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软环境。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咨询作用。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2.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旺盛活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牵引其他领域的改革走向纵深。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举措,优化发展机制,攻克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以改革释放发展活力。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受“非禁即入”权力。推进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释放全社会创业动能,促进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农村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以及合作社的联合社等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居住房、农民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二是以改革化解发展瓶颈。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土地规划修编,争取规划流量指标,拓展用地空间。加大力度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更好地推进土地复垦,争取更多的增补挂钩指标。吸引民间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加入城镇化建设,运用PPP(公私合营模式)等模式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进融资租赁方式为建设项目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科技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保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票据质押、供应链融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创新业务。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实体化运作。选择具备条件的融资平台进行实体化改造,打造成集项目融资、投资、建设、收益、管理为一体的国有控股公司,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实体作用。 三是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完成审批事项、行政权力、投资审批、专项资金管理、行政性收费等5张清单。精简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干扰和各类收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和政务服务管理水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投入开发型政府向创新服务型政府转变。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四是以改革改善民生。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张謇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国家级示范性中等专业学校和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社区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权责清晰、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运行透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公平、高效供给。改进医保结算办法,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探索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完善重大规划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实施科教与人才兴市战略,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施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战略,应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以我市重点产业基地、创业园区、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东洲英才”计划,大力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举办科技人才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各行各业的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探索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坚持以重要产业基地、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实验室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和培养机制。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社会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建立海外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各类人才海外培训计划,大力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统筹抓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不断优化人才创新环境。积极探索激励制度,建立人才与资本结合、技术与贡献结合的分配导向,让一流企业留得住一流人才。强化落实高层次人才应享受的生活待遇,为其提供居住和出入境、医疗、社保等诸方面的便利服务。改善人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以謇公湖科教城和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为代表,加快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效增强人才的集聚力和承载力,使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4.实施“四化”融合战略,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 “四化”融合战略是我市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的新路径。“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研究和制定我市“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结合。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推进建设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与人口、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城镇化发展相关领域信息的整合、交换和共享。加快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农业。着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 二是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坚持园区产业发展特色,重点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和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全市中心镇或有条件的小集镇建立农机具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用物质运输站、农产品加工贸易公司等,辐射服务周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农民提供就业支撑。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三是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引导和鼓励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 5.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构筑对外发展的新优势。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走出去”、“引进来”,是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一是提升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加快一类开放口岸建设。加紧筹建海关等联检办事机构,全力构建江港、海港、叠石桥陆港“三港”联动的开放格局,打造我市综合开放门户。加快完善通海港保税区物流园、海门港保税物流中心等特色功能,进一步提升沿江沿海区域向外开放的竞争力,也为接受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创造条件。 二是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海门港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重点在报批、联网信息平台、海关监管场所等核心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离岸金融、进口商品展销等方面取得突破。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重点在省级层面立项、相关政策倾斜、保税仓库报批、远洋渔货招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深水岸线的有利条件,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筹建1—2个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 三是呼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走出去发展的水平。我市走出去发展起步早、成规模,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提供了新机遇。应着力提升在外企业的经营层次。支持更多的在外企业拓展经营领域,从贸易转向资源开采、港口码头、连片开发等。充分发挥我市建筑的优势,引导有实力的建筑企业与央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外投资由投资办企业向跨国并购、创建投资和联合投资等新的投资方式扩展,逐步形成我市产业结构内外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有效利用当地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 四是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努力培育出口农产品国际品牌。加快国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搭建国家级和国际间的经贸平台。创造条件组建中国叠石桥纺织品博览会,并争取列入商务部扶持发展的展会。筹建境外经贸合作区。适时筹建中非经贸合作区,设立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并力争在商务部层面上运作。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服务外包,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升级的高端需求引进关键技术,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吸引国际化的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6.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更好地分享上海创新发展的红利。 靠江靠海靠上海,是我市最大的区位特点。接轨上海,仍是促进我市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战略。应坚定不移地实施这项战略,加快形成与上海的同城效应。接轨上海,应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方位的接轨,让上海的优势变为海门的优势。 一是加快与上海的交通接轨。省委省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把我市定位于环沪地区的四个城市之一,这使我市与上海的关系,不仅是核心经济圈的概念,而且是同城概念。我市应紧紧抓住重大战略带来的机遇,在融入上海的关节点上进行突破,首当其冲的是交通全面接轨,应大力推进崇海大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近期,北沿江轨交正在规划,必须全力以赴,争取过江通道落在海门境内。 二是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对接合作。积极发挥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增强叠加创新功能,更好地分享改革措施的“溢出效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借力发展,在更多领域实现借鉴创新。应做到理念和行动上都“快半拍”,研究和出台我市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进一步扩大我市投资开放领域。建立与上海的区域合作沟通机制,避免同质化发展。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我市纳入江苏建设自贸区申报范围,增创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我市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钢铁、现代家纺、船舶修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雄厚,颇具科技含量,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我市已成为吸引上海产业和技术的强大“磁场”。下阶段,应着力完善各工业园区的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项目承载能力。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建设上海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基地。积极扩大农产品供沪规模,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做好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深加工。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7.实施江海联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裂变扩张。 江和海是海门最大的区位优势,江海联动开发是我市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一是完善江海联动发展格局。应站在“一带一路”发展高度,对接上海,跨江融合发展。围绕江海联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新要求,进一步修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港口协调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并着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有效解决“三规”相互冲突导致的开发管理混乱和建设成本增加问题,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强化推进沿江与沿海的公路、铁路、水路等通道的有机衔接,推动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构建江海河联运航道网。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是加快江海联动功能建设。对沿江、沿海两大港口同步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以及港产、港城整合,沿江沿海港口间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集群,促进两大港口协调发展。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对接,深化与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处长江口的优势,承接沪甬大港的货物转移。设立国有控股的江海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沿江沿海公用码头项目统一布局、建设和运营,对江海港口岸线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和专业运作。引进国资、外资、民资,组建一批混合所有制的子公司,进行岸线资源利用、集装箱运输、大宗散货物流等项目合作运营。 三是统筹江海联动产业布局。围绕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和优江拓海的战略思路,搭建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水平。在滨江工贸区,完善金融商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新通海沙公共深水码头建设,为拓展腹地发展空间奠定基础。在海门港新区打造以深水航道为依托的临港型制造基地和以中建材为主的物流中转基地。同时,一体化推进独具江风海韵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8.实施区域优化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实施区域优化发展战略,以片区发展的理念、思路来引领推进我市未来的发展,是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是提升功能片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园区和中心城镇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功能片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应抓紧完善各园区和各中心城镇的功能配套,提高建设水平,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在编制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两个衔接”:一个是产业发展与中心镇发展相衔接,做到产城融合;另一个是中心镇规划与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认真分析我市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进行科学的分工。以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海门高新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形成全市重点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二是提高招商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围绕我市各片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主导产业,坚持用“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的理念来指导开展各类招商活动。招引项目,应紧扣重点园区发展主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各区域间既竞相发展,又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完善招商机制,强化招商队伍,推行专业招商,提高招商水平。 三是进行有效的行政调控。我市产业规划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实施。以后几年,既应通过一定的行政调控,引导新上的项目布局到相关的功能片区,又应兼顾到现有园区和乡镇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兼顾,合理疏导,政策调节。注重规划引领。加快形成各片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的产业规划相吻合。市里成立协调小组,对新上项目的立项进行预审把关,引导项目落户与产业规划基本一致。注重政策调节。制订项目跨区域落户相关意见,重点在年度考核和税收分成上对引进方和落户方作出具体规定,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完善考核办法。在对区镇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中,逐步加大个性化考核的权重,并最终过渡到完全个性考核上来,鼓励支持园区、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另外,对区镇合一的班子,探索实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分开考核的办法,以确保主要领导有足够的精力投入经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