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把握机遇 创新举措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 ||||
| ||||
| ||||
把握机遇 创新举措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 □市政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课题组 2013年,我市人均GDP已超过12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近来,市政协就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整体水平作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是海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主流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后,不少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沼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一批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新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的局面更加明显。这为我们加快开拓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内外两个方面看,主要来自改革、创新和开放。三者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融合。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创新的推动力。加快对外开放,能促进改革,促进创新,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事关我市的发展全局,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战略。 2.我市开放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我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外资迅速增长。2013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对外贸易稳步提高。2013年,我市进出口总额为18.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外经合作继续扩大。2013年,我市对外劳务实现营业额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年末在外人数6469人,比上年增长17.8%;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1.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外包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全市外包企业15家,比上年增长50%。 但是,与苏南发达地区比,我市的对外开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总量规模小。2013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约占昆山市(18亿美元)1/7;进出口总额占昆山市(890亿美元)2%左右;外包企业数占昆山市(716家)2%左右。二是外向程度低。2013年,我市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反映经济外向度)为15.7%,而昆山市高达189.2%。三是开放领域窄。从开放的产业来看,我市对外开放以制造业为主,而苏南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领域已拓宽到各个产业,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力军。四是载体平台少。我市既没有一类口岸,也没有保税区,缺少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而苏南地区的张家港(1982年)、江阴港(1985年)、常熟港(1995年)、太仓港(1996年)已成为一类口岸,张家港保税区(1992年)、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2006年)、昆山综合保税区(2009年)、太仓港综合保税区(2013年)等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都对区域内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差距就是潜力,只要我们正视上述不足,想方设法拉长短腿,就能在参与国际分工大协作中更好地发挥我市的相对优势,推动全市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更好更快地发展。 3.我市面临着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 当前,我市处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支撑带打造、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南通陆海统筹等诸多发展战略交汇点上。同时,我市又面临上海自贸区建设发展机遇,特别是江苏省最近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中,把我市作为环沪地区的四个城市之一,必将为我市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从我们自身的条件来看,在外资方面,我市开发区滨江工贸区紧邻南通综合保税区,能直接接受综保区的辐射带动。在外贸方面,我市叠石桥市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一旦落地,将从根本上转变我市外贸增长方式,对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市场和出口企业产生强大辐射、吸聚效应,有望带来出口“井喷”。在外经方面,我市在获批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后,可带动关联企业“走出去”。在外包方面,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地域优势明显,设立在开发区的“江苏海门科技研发外包产业园”作为我市新增的省级特色产业园,必将对我市外包产业的发展发挥出龙头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我市应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创新举措,加快构建新时期开放新格局。 二、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我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为导向,着力在更新开放理念、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开放平台、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推进“六外”(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外事)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我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具体来说,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落地为突破口,拉动贸易出口量的倍增;以江海岸线及腹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国际大企业进滩落户,加快形成一批以世界500强、央企为主体的国际化企业群;实现服务业领域国际贸易合作的新突破,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的发展格局;加大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功能,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吸聚力。 下一阶段,重点做好八件事情。 1.着力推进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在继续加大力度,力争早日拿到批文的同时,精细谋划,精心实施,全力建成面向世界、集聚全国的国际家纺中心。 一是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根据义乌市场一年多的实践,经梳理已经形成的政策,主要有五个方面。在海关方面,探索建立新型通关监管模式,在叠石桥市场实行“属地申报、属地验放”区域通关模式;对经营者实行备案和分类管理,依托南通电子口岸,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联网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经营者适用通关无纸化和转关无纸化等通关便利措施,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不断使进出境物流“通得快”。在税务方面,制定“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物免税管理办法,简化税收管理,对市场经营户出口的货物免征增值税;对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市场经营户,可以选择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在检验检疫方面,探索采用进出口商品快速检验通过机制。在外汇管理方面,允许市场采用人民币结算,允许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在工商管理方面,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注册登记机制,支持境外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并赋予对外贸易经营权。 在利用政策时,有四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第一,为政策落地配备必要的服务功能。积极筹划和实施通关便利、税制改革、外汇结算、出入境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开放功能的设计,抓好海关商检服务区、国际贸易物流港、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市场采购网络信息、电子口岸、离岸金融、外贸专区、会展中心、中介机构等平台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商品认证体系,实现商品负面清单管理。第二,有效化解相关政策在我市实施的障碍。比如说,属地申报、属地验放,是针对双A类企业的,在我市是否能放宽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B类贸易型企业。类似的问题应逐条排查对照。如有障碍,应研究化解的办法。第三,争取上级点对点的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一项全新的试点,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一地一策的空间和余地更大。叠石桥市场和义乌场在经营的品种、经营的主体、对制造业的依托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应从我市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认真研究,向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实用性更强的诉求,以取得点对点的政策支持。第四,营造更好的政策落地环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最大的增长点是吸引周边及国内的供货商从叠石桥走货,其吸引力除了优惠政策外,还需要在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方面进行全方位配套,真正营造一个手续便捷、成本低廉、服务周到的贸易环境。 二是尽力延伸综合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扩大对外贸易领域。将目前的货物贸易领域从家纺类拓展到家居类,凡是家庭生活用得着的产品,都应争取纳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范畴,实现由专业市场向综合市场的过渡。第二,加快发展物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把叠石桥市场建成“叠石桥港”,成为全国家居产品重要物流基地。第三,带动制造业发展。“前店后厂”是我市叠石桥家纺的主要特点之一。市场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必将带来相关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应着手规划建设好产业综合体,实现生产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分工社会化,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 三是大力扩张边缘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当前,应按照国际贸易功能的要求,加快推进四期和中央商务区建设。在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赋予“叠石桥城”国际化的功能,既包括产业、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也包括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等功能。从部分功能的国际化,逐步发展为全部功能的国际化,带动城市迈向国际化。第二,利用试点不可攀比的优势,向上争取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指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支持。义乌市场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后,浙江省政府给了近一万亩的土地指标,支持义乌港的建设。另外,有一些机构常态下不可能设到县一级,我市也可利用这一优势争取这些机构的支持。一些相关的现行贸易方式,比如跨境电子贸易等,原来都要一、二线城市开设。现也可利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实施,争取开设,做到实体市场上网,虚拟市场落地。第三,搭建国家级和国际间的经贸平台。创造条件,组建中国叠石桥纺织品博览会,并争取列入商务部扶持发展的展会。筹建境外经贸合作区。根据现有的国际贸易优势,筹建中非经贸合作区,设立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并力争在商务部层面上运作。 要达到效应最大化的目标,必须提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运作层面。应充分利用省委把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作为全省四大改革的重大机遇,参照浙江义乌的做法,通过多种途径,力求把这项工作提升到省级层面来运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集聚各种资源,加大工作推进的力度。 2.创造条件,在长江以北率先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推广区”。 上海自贸区建设给我市带来的辐射效应不仅是可“溢出”部分产业,更重要的是自贸区政策的“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底挂牌成立以来,实践已过半年。预计从2014年年中开始,上海将总结经验,供复制和推广。其推广的途径和范围:一是在浦东新区范围内扩大;二是在上海全市复制推广;三是在周边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三个区域有最大可能:东南部的浙江舟山、西部的苏州(昆山)、北部的南通(海门)。据此,我市应充分利用港口物流和紧靠南通综合保税区的优越条件,主动作为,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批上海市外的可复制推广区之一。复制和推广自贸区,与周边地区比,关键在于“快半拍”。自贸区本身是国家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许多制度还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中,我们不可能比别人“快一拍”。但如果和其他地区齐步走,就不能抢得复制和推广的先机。因此,应把握火候,做到理念和行动上都“快半拍”。主要有三个重点: 一是制度复制“快半拍”。可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复制制度设计。重点是改革审批制度,变审批制为备案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操作工作流程。第二阶段复制功能。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功能的延伸,如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保税船舶登记等;一类是功能的直接复制,如大宗商品交易等。第三阶段负面清单制度的复制。研究和出台我市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进一步扩大我市投资开放领域。 二是产业互动“快半拍”。我市可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生态优势,培养承接上海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实现与上海错位竞争。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争取将上海部分服务型企业中高人工或区位成本影响大的环节转移到我市,也可争取上海的离岸服务机构在海门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第二,服务业与我市制造业的互动。充分利用开发区海工装备、港口机械等产业优势,与上海的航运金融等形成互动,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第三,实现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上海自贸区为适应服务业发展需求,可能“溢出”部分制造业。我市各产业园区根据各自发展定位,及早展开有针对性的对接,实现发展双赢。 三是区域合作“快半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包括协商机制、投资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等,通过平等协商实现利益共享。第二,建立沟通协调机构。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协会、企业联谊会、民间协调组织,避免同质化发展。 3.尽快拿到口岸开放的批文并能正常运转。 口岸开放,是一个地区经济外向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扩大开放的基本功能和重要平台。经前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我市口岸开放的获批已到临门一脚的阶段。下阶段,应继续瞄准“陆海统筹、一类开放”目标,尽快拿到口岸开放批文,促其正常运转,是接下来应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推进口岸报批和做好落户的相关准备工作。继续跟踪好沿海口岸开放批文流转情况。保持同国家口岸、国办等机构的经常性的对接汇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文件的流转情况,争取早日获批。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在口岸正式开放之前,提前同四家查验单位进行沟通,分步设立查验机构,尽早确立布局方案,抓紧时间协调相关园区和部门启动建设配套设施,一旦获批,确保口岸顺利运转。 二是实施沿江、沿海相关码头的临时开放。当前,沿江的中远钢构和宝钢物流已投入运行,招商局重工正在边建边生产。沿海的燕达重工码头和海底光缆码头也即将获批。这些项目和码头都有开放业务,在开放口岸运转之前,应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做好临时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沿江沿海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三是为口岸顺利运转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查验单位在我市“拎包入住”式办公,不增加查验单位的办公经费支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办公、生活用房。在市区合适地块投资建设查验单位办公用房和工作人员住房。办公用房的产权归查验单位;生活用房的产权,根据查验单位的编制职数,一次性合并办理查验单位集体产权。第二,保障日常办公。可以按照查验单位的要求,由我市或相关园区投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设备,并全额承担后续维护、运营和各项办公费用,确保查验单位正常办公。第三,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后顾之忧。根据查验单位具体需求,切实解决好工作人员家属、子女在我市就业(创业)、就学问题。 4.充分利用和加快筹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一是充分利用南通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功能。南通综合保税区紧靠我市开发区滨江工贸区,给我市承接综合保税区的辐射带动创造了良机。应坚持主动对接,分区合作,发挥优势,合作双赢原则。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第一,规划衔接。将滨江工贸区定位南通综合保税区的腹地,对接好综保区的产业发展,为其仓储、产品展示等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二,交通衔接。当前,重点做好苏州路西延和叠港公路南延,中部疏港路建设,加快与综保区的交通对接。第三,服务对接。市发改委、商务局、工商联、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等部门和园区应为我市有关企业享受保税优惠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促使更多的企业利用综合保税区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二是创造条件筹建海门保税物流中心。从现有的条件看,我市要一步建成综合保税区难度很大。筹建报批难度相对低一点的保税物流中心,更具可行性。需抓好两个方面重点:一个重点是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首先,整合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沿江保税物流园区和海门港临港物流园区等资源,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物流系统;其次,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通过系统开发和运用,增强服务功能。另一个重点是建设特色园区,构筑国际化物流中心。在开发区滨江工贸区和海门港新区,设立公用型物流中心,结合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及时启动申报程序。 5.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 服务外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不仅自身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强大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倍增器。我市服务外包尽管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但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应重点在信息技术、数据处理、金融后台、产品研发、后勤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加速启动一批科技创业园。以创建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为目标,有序推进启动一批科技创业园区,打造外包产业发展载体。海门科技创业园重点要服务好入驻企业,落实兑现优惠政策,大力招引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的创业人才。謇公湖科教园重点是打造一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重点是“政产学研”合作,创建高层次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模式。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重点是用好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这个“金字招牌”。新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以申请国家级科技项目,可以向各级政府申请科技项目。应将都市科技创业园打造成我市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之一,整合资源,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园,培养专家型企业家。 二是培育和招引服务外包企业。把吸引服务外包企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大服务外包对外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实施有效的招商方式,成立专业的服务外包招商队伍,提高对国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尤其要大力引进软件外包、后台服务、财务管理等领域国际知名外包企业的高端项目,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的层次和规模。 三是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入驻企业“保姆式”服务体系,由创业园派专人协助入园企业办理所有入驻手续,全力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初创期遇到的困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外包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申报认证,并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行业协会,构建行业自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信息服务,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强化服务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和提供政策引导扶持,为园区企业做好服务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围绕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业园各项政策。 6.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 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和流通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我国的大宗商品需求市场巨大,多种大宗商品的需求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我市有江有海,有不可再生的深水岸线资源,还能实现江海联运,具备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必要条件。张家港、太仓等地,这几年对岸线的利用也在不断地调整,“退二进三”,把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位给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运输需求量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张家港的化工产品交易中心,一栋楼一年的成交量超过600亿元,新建的汽车进出口交易中心也运转良好。我市在沿江沿海开发中,特别是在岸线的利用中,应优先考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有三个: 一是规划选择交易的具体品种。海门港新区应以“江苏(海门)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获批为契机,明确把“海产品”作为大宗商品交易的首选品种。开发区沿江工贸区应选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价格波动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品质比较单一的商品。周边地区已有了化工、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开发区应以长江中下游进出口量或内贸流量大的商品为主要对象,选择与上述产品不相重复的品种,比如粮食、食用油、进口商品等,作为我市沿江港口大宗商品交易的具体品种。 二是推进平台的基础建设。在海门港新区和滨江工贸区选择适当区域,做好规划,留足交易平台的发展空间。海产品交易中心已经揭牌,但正常运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当务之急是迅速启动并加快推进中心渔港建设,岸上的配套建设也应尽快启动。同时,搭建好专门的运营班子,实质性地进入建设、管理和招商的工作状态。接下来着重做好四件事情:第一,由市级层面组织专家对交易中心可研报告进行评审会。第二,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接好农业部有关院所,推进中心渔港建设,加快文明渔港规划。加快项目推进的基础工作,在施工招标等方面加快进度。第三,成立市海洋经济管委会,完善组织机构,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第四,加大力度对远洋渔业捕捞、海产品初(深)加工和贸易服务等行业进行招商。 三是解决平台的运营问题。第一,探索先进交易模式。根据行业发展及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需要,鼓励在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等多方面开展创新,在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市金融办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并积极向省金融办争取支持,在交易模式设计、交易方式、交易对象等方面提供专门的指导性意见。第二,配备平台的复合功能。在平台搭建中,应结合考虑交易物流、融资、商务信息等综合功能。第三,进行专业化招商,吸引相关企业入驻。第四,选好合作银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将产生巨大的金融交易、结算额。为此,在合作银行选择、金融结算快捷、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实现金融机构与交易市场的密切合作、良性互动。第五,加强日常监管。深入研究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监管模式,运用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政府部门联合监管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动态跟踪市场运营,规范市场交易资金管理,保障交易中心健康规范发展。 7.迅速提升“走出去”发展的水平。 我市企业走出去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在非洲、南美洲等地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和人脉基础,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注重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境外投资由投资办企业向跨国并购、创建投资和联合投资等新的投资方式扩展,逐步形成我市产业结构内外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使我市“走出去”工作在全省领先、在全国的影响力明显提高。 二是加强宏观指导。第一,加强统筹协调,引导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境外投资。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遇到的重大问题。第二,做好境外投资的投向引导。在支持好我市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同时,支持有实力的其他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制造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或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品牌展示中心、专卖店、连锁店等,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第三,指导企业规范境外经营行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加强对外沟通交流,树立企业依法经营、重信守诺、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第一,提升外事服务水平。加强我市外事工作为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服务和保障,发挥市侨办、侨联和侨商总会等机构的作用,创造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治环境。第二,为企业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强与上级对口机构和当地相关机构、组织的联系,帮助我市“走出去”企业解决境外投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货币结算等方面提供便利。第三,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意识,开展国际认证。 8.增强几大园区的载体功能。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和海门高新区等几大园区在我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着力增强这几大园区的载体功能,在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载体功能作用,才能加快我市对外开放的步伐。 一是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争先进位。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在全省县(市、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位,在全省现有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1位,已经超过了苏南板块的部分国家级开发区。下一步应以“年年有进位”为目标,努力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的排名位次。 二是海门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以“世界级家纺中心”为目标,突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重点,推动“境内与境外、有形与无形”结合,打造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市场,为升格国家级开发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是海门港新区努力建成省级开发区。海门港新区以省级开发区建设发展标准为目标,在进一步拉大发展框架的同时,全力招引央企、世界500强企业进区落户,提升园区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努力使园区建设水平和发展能力达到省级开发区发展评价标准。与此同时,积极申报并努力建成省级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 四是临江新区和海门高新区全力进军省级高新区。临江新区作为我市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着力做强载体,打造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下一步的重点是在加快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研发团队进驻。海门高新区重点规划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智慧科技城、以高新产业为依托的智能产业城,发展城市经济的新兴业态,加速集聚一批高端人才,致力打造高端服务业的先导区和智能产业密集区。两个园区力争升格为省级高新区。 上述设想是几大园区的发展目标,在推进过程中,既应全力争取,又应分轻重缓急,有序申报。当前最具条件的是加大海门港新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工作的力度。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相关措施 要实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工作目标,必须多方努力,“软”“硬”兼施,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1.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形成与上海的同城效应。 依托上海,是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的根本途径。现在有两大战略对我市融入上海十分有利。一是国务院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对长江流域的公共交通、产业升级、港口运输、城镇化发展、生态廊道建设等带来深远影响,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海门无疑受益最大。二是省委省政府新进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把海门定位于环沪地区的四个城市之一。这一定位,使海门与上海的关系,不仅是核心经济圈的概念,而且是同城概念。我市应紧紧抓住这些重大战略带来的机遇,在融入上海的关节点上进行突破,首当其冲的是交通全面接轨。 从工作内容上看,一是应促使崇海大桥早日开工建设。崇海大桥目前已进入全国公路规划体系中,应组织专门力量公关,有效化解瓶颈,争取上海方面的支持,力争在“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立项,并能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实现与上海轨道交通在规划上的对接。省城镇化规划中指出,环沪地区与上海实现公交化、快速化、通勤化。这对我市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应多方争取,迅速与省和上海市交通规划部门衔接,把上海的轨交延伸到海门。 从工作层面上看,推进上述工作既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上级层面的运作。我市应抓住机遇,想方设法,把相关工作争取到省一级层面运作,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规划引领,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区位优势。 一是岸线利用的规划。岸线资源是我市最宝贵的资源。江海岸线是沿江、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应高度重视,格外珍惜。沿江可利用的深水岸线现仅剩3公里,这是滨江工贸区下一步发展的咽喉,也是长江下游所存无几的钻石岸线,它的价值在于带动整个区域的深度开发,可谓价值连城。因此,这段岸线首先应该用作建设公用码头,重点发展物流产业,特别是预留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出江通道。同时,为几万亩的腹地开发预留出江门户。目前的沿海岸线有25公里左右,与之关联的是3万亩的腹地。沿海岸线的使用,除考虑必要的通用码头外,更多地要用作产业岸线。主要吸引体量大的企业进区落户。通用码头岸线对拉动大区域发展有作用,但产业岸线对用水量大、运输量大的项目更具吸引力,对促进本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二是完善区域发展规划。主要是完善产业园区布局。以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海门高新区为重点,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布局规划。招引项目,必须紧扣重点园区发展主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产业发展特色。新项目落户时,尽可能避免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重复布局。这就需要从全市的角度整合项目资源,并通过考核和财力分成办法的调节,兼顾好各方利益,形成各区域间既竞相发展,又有序发展的良性局面。 3.集全市之力,把相关重点区域尽快建成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一是加快推进叠石桥城建设。首先,筹划好叠石桥市场四期建设。加快与国际贸易接轨,规划建设涉外服务中心、市场外贸专区、涉外商贸等配套功能区,加快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国际贸易发展平台。规划建设好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提供国际贸易、通关、保税、物流、融资、货代、船代、结算等综合性服务,提升家纺业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建设渠道。其次,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第一,保障建设用地,加快城市建设进度。在市级层面保障城市发展土地供应指标。通过完善城市规划,推动部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第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未来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当前,急需规划建设一至两所公办小学和幼儿园,以解决大量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同时,加快停车场、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第三,整治周边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整治道路通行环境,规范摊贩和餐饮经营秩序,全面改善叠石桥城的生活环境,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开好头,起好步。 二是加快推进謇公湖科教城和科技小城建设,尽快建成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謇公湖科教城和临江科技小城是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科技创业的重点区域,也是以后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应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生态化的标准,全力推进建设。目前,规划与设计已基本到位,建设也已启动,并已初见形象。下一步应加大建设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建设工程全面铺开,组织会战,力争在一两年内全面出形象。同时,加快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餐饮、商贸、娱乐、休闲等,完善功能,加速形成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区域。应积极探索实施公司化运作模式。可以采取“建设、招商、管理”三同步模式,成立一个实体化、法人化,并且能独立承担经营风险的建设总公司。 4.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为开放型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东洲英才计划”,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第一,立足我市实际培育国际化人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可采取企业选送、政府选拔、政府资助的形式,采用学历教育、外派到国内大企业和大公司挂职锻炼及出国考察等方式,每年培养10-20名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国际经贸等知识的经理人才。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我市紧缺专业人才。学历教育主要是与国内有关高校联系,争取一定数量的定向招生指标,对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本科毕业后回我市工作。短期培训可以针对我市的紧缺专业,与国内高校联系,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进行。第二,加大海外留学人才、外国专家和海外智力的引进力度。每年定期组织赴海外人才密集地区进行专题推介、招聘引进活动。今后,市一级和几大园区组织的所有出国(境)招商、考察团组,都应把引进海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市外事工作优势。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国家留学人员管理机构、上级侨联侨办、外国专家局、海外留学生组织、海外华人社团以及我国驻外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发布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大力宣传我市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积极引导海外人才到我市几大园区考察、服务和创业。 二是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应关注国际化人才最为关心的个税体制、出入境管理等方面问题,彻底消除障碍,突破人才开发瓶颈。在个税体制方面,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带来了对海外人才的高薪、高奖励征收了高税额,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激励成本。在出入境管理上,具有永久居留权限的“中国绿卡”申请门槛过高,而一般的居留签证手续复杂、期限太短。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降低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效果。下一步的重点是以用为本,完善机制。可以突破一些政策体制的制约,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来带动国际化人才开发。主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第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体系。围绕税制问题、激励机制、创业机制、通关便捷等国际化人才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人才资源服务产业,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拓宽人才创业创新的融资渠道,鼓励引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优化市场环境。第三,着力创新机制。即人才搜寻的信息机制、人才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整合机制、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机制,形成“民间资本+国际化人才+政策支撑”三位一体国际人才开发体系。 5.顺应发展要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加强全市对外开放工作的综合政策。我市的对外开放涉及到外资、外经、外贸、外包、外智和外事等六个方面,全力推进“六外”协调发展,需要全市对外开放的综合性政策来保障。应尽快整合相关政策,统筹全市资源,协调有序,注重实效,全面提高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综合性政策应涵盖“六外”全面发展,明确今后几年我市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保障措施,从健全开放网络、拓展开放渠道、加强合作对接、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指导和推进今后全市诸环节的对外开放工作。 研究制定相关专项政策。下一阶段急需出台几个政策: 一是叠石桥市场吸引中介机构进入的政策。研究出台涵盖市场准入、税费政策、就业政策、价格、投资等方面政策内容的具体实施意见。采取“非禁即入”的注册登记办法,宽进严管,逐步以执业管理代替行政审批,为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叠石桥市场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提供门类齐全的服务。 二是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重点有:第一,落实国务院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国家有关外汇管理、财税、金融、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用好用足。第二,研究出台我市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办法。可着重考虑设立“境外收购奖励基金”,对“走出去”并购的国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第三,出台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发展后返回我市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中。 三是外商投资综合体建设的优惠政策。这里不包括单一的外商投资项目。重点有:第一,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优先办理用地手续,符合点供条件的优先争取落实点供。第二,对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境外知名科研机构在产业综合体内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的,由市级财政予以一定的奖励扶持。 四是引进大宗商品贸易投资商的政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有相当数量的贸易商入驻交易中心。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吸引贸易商、会员企业等交易主体参与大宗商品交易、交割活动,吸引物流、航运、金融、保险、担保、信息等服务商入驻交易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6.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一流的硬环境,更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办事程序、办事效率等软环境。特别是对接上海自贸区,制度上的对接比产业对接、功能对接更重要。 一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对全国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作出部署,地方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我市应按“快半拍”的理念,先行先试。凡上面已有规定的,如负面清单管理、先照后证等,能赶在其他地区前面的,就先走一步,率先与自贸区的做法对接。上面没有明文规定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的,只要不影响环境和安全,也可先试起来。尽力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更好地发挥审批中心的作用,把更多的审批服务职能整合到审批中心区。应充实窗口力量,窗口工作人员做到有责有权,防止成为收发窗口。进一步创新审批办法,缩短审批流程。推行审批代理制,减少项目报批单位的工作量。 二是探索完善园区的考核办法。我市行政区划大调整后,部分园区实行了“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提高规划建设水平,整合发展资源,提升园区实力已充分显现。针对目前园区主要负责人社会管理事务较重的现状,建议进一步完善园区考核办法,突出核心区发展的权重,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让主要负责人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核心区的发展上。 三是成立开放型经济研究推进机构。推进机构由市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和区域参与,重点研究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和重点措施,牵头相关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推进。机构中的人员既有海门本地的,也可以聘请外地研究院所的人才共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