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现代家纺产业的调研报告 | ||||
| ||||
| ||||
为做好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近期课题组对我市家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市家纺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家纺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产业与专业市场互为推动的良性发展模式,并成为全市重大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富民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较大。从产业总量看,全市家纺总年产出大约在400亿元左右,拥有各类家纺企业2500多家。从规模企业产能统计看,2012年全市规上家纺企业178家,实现应税销售102亿元,占全市的20%;税收3.05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12%。家纺也是我市的富民产业,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还吸引了6万多外来劳动力。二是家纺市场知名度高。叠石桥家纺市场,经历了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设摊贩卖”再到“规模批发”的发展轨迹,这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科学运筹,成就了今天全国家纺专业市场“龙头老大”地位,吸聚了近千个家纺品牌,其中,“华伦天努”、“鳄鱼”、“金利来”等国外知名品牌,“波斯登”、 “梦洁”、“水星”等国内一线品牌纷纷入驻。目前,市场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米,(其中核心交易区38万平米),经营摊位9327个,2012年总成交额450亿元,日均人流量超过3万人次。物流专线114条,年运载总量达140万吨。三是企业集群效应明显。我市主要家纺企业,多数分布在以叠石桥为中心几十公里范围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包括通州地区的乡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部家纺产业板块。同时,无论是设计环节的花型、款式、配色、样品等,还是生产环节的原料采购、批量印染、加工剪裁、质检包装、物流发送等,都已经形成门类较全、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条,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成本优势。四是外向拓展势头初现。在立足国内的同时,一批海门家纺商户走出国门,开拓境外市场。以三星镇林西村为例,先后有500多人到罗马尼亚、智利、俄罗斯、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家纺生意,创办200多家境外公司,被誉为“跨国经营第一村”。 在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骨干企业支撑力不够。从内部结构分析,目前全市家纺规模以上企业占全部产能的比重不到 30%,可以说以“千家万户”为特色的海门家纺产业,富民效应明显,但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力量不足。与邻近的通州比较,我们对两地排位前八名的纯成品类家纺企业作了分析,海门、通州“八强”销售总收入分别为6.36亿元、17.8亿元;税收分别为5103万元、9213万元。通州“八强”企业销售收入基本都在亿元以上,海门亿元企业只有凯盛、梦洁两家,户均销售收入海门0.79亿元,通州2.2亿元,我们处于劣势。 2.“品牌经营”战略意识不强。一方面,除少数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品牌创建外,绝大多数企业奉行中低端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品牌意识不够强,至今全市家纺行业还没有一家经过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而通州市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另一方面,相比先进地区,我们在“叠石桥家纺”区域品牌打造上意识不强、办法不多,还停留在概念宣传上,缺少系统运作,区域品牌效应亟待开发。 3.市场运行机制相对落后。在成长期,叠石桥市场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对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管理机制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目前,叠石桥市场管委会运行体制偏重行政管理,由于责权利不够明晰,谋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面对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崛起,传统批发市场交易模式受到挑战,管理者应变能力不够,缺乏应对措施。 4.发展氛围不浓。一是小富即安心理,困扰经营者发展思路。一代农民企业家,受自身视野局限,以及家属体制、劳动成本上升等问题困扰,步入了发展瓶颈期,有的形成原地守摊的想法。二是同质竞争模式,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数量宠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低成本、低价位的同质竞争,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仿冒等不良经营行为,对行业发展形成制约,抑制了骨干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谋发展的意愿。三是要素保障不够,影响企业发展后劲。最突出的是土地资源,企业经营者反应,与通州比较,我市第一代家纺企业很多还在十多年前的原址,生产、生活、仓储区域挤在一起,而通州同时代的企业都已经搬迁新址,功能区域分开,在施展空间上占了先手。四是发展环境波动,影响企业发展信心。如税负的把握和公平分配,执法的力度与频度,行政收费与“有偿服务”的调控等,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走访中,企业和经营户反映,通州在这方面比我们要把握得好,规矩比较明确,波动也小,用他们的话说“在那边办企业做生意负担小,也没那么累”。有种说法,现70%的外地投资者和人才把通州那边作为首选目的地,具体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作更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推进我市现代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环节 以后几年,要实现海门家纺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无论是企业、市场乃至三星的城镇建设,都要围绕转型升级这个主题来展开。应该明确这样几个大方向:一是适应现代消费趋势,加强高端家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产业回报率;二是改变产业重心偏向于“千家万户”的现实,大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优化企业集群架构;三是提高企业和区域品牌意识,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提高行业话语权;四是增强叠石桥市场应变能力,建立现代运行机制,激发自身发展活力和与产业发展互为推动的效应。五是大力度推进城镇建设,完善各种配套服务功能。为此,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定位 1.综合定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转型升级主线,全力打造海门现代家纺产业集群,打响“中国叠石桥”家纺市场品牌,加快建成世界级家纺制造贸易基地。一是巩固全国家纺产品交易中心地位。到2020年叠石桥家纺市场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较2012年提高15%。二是建成家纺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到2020年家纺产业产出达到800-1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家纺企业应税销售确保实现“双倍增”。三是打造时尚家纺设计、流行发布中心。加强高端家纺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引进世界知名品牌和顶级设计师加入“海门现代家纺”方阵。 2.在本市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目前全国纺织大类中,服装、家纺、工业纺织品的比例为65%、23%、12%,家纺所占份额低于世界平均27%的水平。我国家用纺织品人均消费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家纺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海门家纺”未来应继续保持支柱产业地位。家纺在全市产业总量的占比会维持在当前水平,但绝对产出将保持适度增长。 3.在家纺产业细分领域中的定位。目前,全国分布有四个主要产业集群:以床上用品为主的南通集群;以织、染为主的海宁、余杭集群;以巾、毯等为主的山东滨洲集群;湖北高阳特色织物集群。“海门家纺”未来发展,一方面,在巩固既有集群优势的基地上,以专业化、精细化为目标,延伸产业链,加大布料、毛巾、地毯等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开发,扩大产品门类;另一方面,围绕高端家纺,组织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档次,同时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高端产品设计等方面实施专业配套,实现海门家纺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二)做大骨干企业 全力推动“企业做大产业做强”工程,依靠骨干企业的整体发力,推动“海门家纺”再上新台阶。到2020年,本市亿元以上家纺企业(包括关联企业)达到25家,5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 1.更新经营者理念,培育“大老板”。家纺企业“小富即安”心态下,隐藏的是经营者方向性迷茫,党委政府应审时度势,助推一把,让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 一是帮助企业经营者更新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家克服封闭心态,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帮助年龄偏大的企业经营者顺利完成从“一代”向“二代”的过渡。强化绩效奖励,开展行业排名和年度“海门家纺十强”等评比活动,营造竞争氛围,增强他们做大企业的信心,突破徘徊不定的理念瓶颈。 二是培育职业经理队伍。引导企业改变家属化经营倾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经营团队特别是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充实关键岗位的管理力量,突破经营管理的技能瓶颈。 三是开展企业发展专家咨询。针对重点培育的骨干企业,围绕产品研发、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层面,进行专家咨询,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经营者突破具体发展路径方面的瓶颈。 2.增加有效投入,推进“大项目”。 一是围绕高端产品开发推进项目。现代家纺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功能性保健化;二是情趣性个性化;三是环保性绿色化。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以强大的技术团队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装备水平,开发一批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的高端产品,并以此带动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和发展。 二是围绕完善产业链推进项目。在巩固以“四件套”成品为主体的集群优势的同时,按照“细分领域抓拓宽、专业领域抓配套”的思路,加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项目建设,在现代家纺新门类、新品种开发,以及功能面料、智能家纺设备、高端印染及后整理工艺等重大专业配套和研发方面,实施一批规模较大的投入项目。 三是围绕大企业、大品牌引进推进项目。加大对现代家纺项目的投资引导,积极吸引世界、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纺织、家纺及关联企业落户海门。支持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投资项目,通过政策适当倾斜,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聚。 四是抓好在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40个在建超千万元家纺项目,以及广亿家纺、凡庭家纺、心愿纺织、鑫百盛纺织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 3.勇做市场领跑者,打造“大品牌”。未来的“海门家纺”要在品牌建设中多做文章,向品牌要市场、要效益,用品牌赢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掌握市场主导权。引导企业突破“生产——推销”的传统营销路径,研究品牌战略,通过研判市场、新产品开发和现代的营销手段,注重高端产品开发,树立品牌影响力,用品牌引领市场走向,变“跟着走”为“领着跑”。 二是开展家纺品牌创建工程。对全市家纺企业品牌进行调查摸底,分层次排出一批品牌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竞赛活动,明确阶段性创建目标及激励措施,推进家纺企业品牌创建工作。全市重点培育凯盛、美罗、明超、伊人岛等一批重点品牌,力争在五年内形成3-5个全国驰名商标,30个江苏著名商标。 三是用战略眼光打造“叠石桥家纺”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我市家纺产业的影响力,借助中国家纺协会等的力量,注册“叠石桥家纺”区域商标,设置进入门槛,辅之以现代策划推介,让“叠石桥家纺”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区域品牌。开展“海门家纺十佳品牌”评选活动,并对入选品牌在广告宣传、参加会展、政府采购、项目申报等方面实行优先、优惠措施,扶持他们快速成长。 4.优化集群架构,打造“集团军”。做大的目标在于做强,形成大中小结合的企业集群。广大中小企业要明确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定位,坚持走精、专、特发展之路,不贪大求全;成长型企业要通过技术升级,在单一产品系列上持续提升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成就专业领域领先地位;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对产业生态链的整合,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挂牌上市等,培育1-2个与罗莱、富安娜、梦洁等知名企业相同当量的大产业集团或产业联盟。 (三)优化叠石桥市场机制 1.推进产权制定改革,理顺经营机制。抓住“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的机遇,谋划叠石桥家纺批发市场未来,重点是建立“政府指导、股份合作、公司化运行”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经营机制转换。借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海宁皮革城的经验,请专门咨询公司对市场内部营销策划、资本运作、物流仓储、品牌扩张等进行细分界定,优化营利模式,整体包装,挂牌上市。 2.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一是拓展经营领域。首先,加强市场经营品种多样性研究,吸引更多新品种、知名品牌进驻,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影响的家纺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并探讨以专业市场为基础,向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可能性,逐步增加其它门类商品交易量;其次,区分客户层次,适当分开不同功能区,形成高中低档错开的区域布局;再次,拓展国际贸易,提高外贸的市场份额,建立先进的家纺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建设市场国际品牌交易区。 二是探索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建议成立“叠石桥家纺电子商务网上总店”。首先,主动与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大平台对接,通过招标引进经营企业和运作团队,专业打造面向国际、国内的海门家纺“总店”平台。其次,投入资金,集中进行“总店”品牌推介,扩大网上交易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以市场化手段,制定优惠办法,吸引家纺企业、市场业主、主要电子商务经营者入驻开设分店(同时明确不影响他们在大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原有单独经营主体地位),最终形成所有市场经营户同时拥有线上、线下双重经营渠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全新市场经营格局。 三是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园区。针对中小电子商务商家众多的现实,市场要主动应变,拿出应对措施。建议通过规划,专门辟出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经营区域,并在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提供面对中小电子商务业主的营业摊位,同时做好物流仓储、网络服务、业务培训、生活保障等方面专门服务,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园区”或“电子商务一条街”。 3.抓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品牌输出。借鉴义乌、海宁市场的经验,通过资本纽带和项目运作,鼓励叠石桥市场及市内实力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在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联合开发连锁市场,经过严格审核,冠名“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品牌。允许冠名企业结合地产开发,拓展综合业务,增加盈利渠道,并以此丰富和输出“叠商”经营理念,乃至在一些地区逐步形成类似于“万达广场”模式的“叠石桥商业圈”。 4.抓住内外贸结合试点契机,把更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叠石桥市场被批准“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全国只有三家,这对市场未来发展是一件大事,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有敏感的主动作为意识,不等不靠不观望。一方面,要研究相应的政策,用足用好;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尝试,大胆提出一些带有超前性的措施来,承担好为国家试点探路的重任,同时为市场加快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要积极向上争取目前只有义乌市场享受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允许境外购买者、游客采用“拼箱”形式从事出口经营。积极争取提高外汇管制最高限额水平,试行在叠石桥市场增设外汇金融服务功能等。 (四)打造“中国家纺之都” 1.推动现代家纺研发与时尚文化发布。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家纺创意设计园”。吸引产品设计、品牌创意设计、功能面料开发等方面的顶尖研发人才与设计师进区创业,建设高层次的产学研设计研发基地,共同建设“纺织面料中心”、“染整工程中心”、“花型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海门家纺的原创能力,推动转型升级。 二是打造时尚家纺展示平台。举办家纺产品设计大赛、知名设计师论坛、家纺设计专业培训、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活动,带动海门家纺设计水平提升,促进海门现代家纺产品引领时尚潮流。办好“全国家纺青年设计师家纺创意设计大赛”,为青年设计师提供展示舞台。 三是组织举办好中国家纺指数发布,时尚家纺的流行趋势发布等综合性活动。 2.兴办“中国叠石桥(海门)家纺产品交易会”。改变目前企业单打独挑举办订货会成本高、影响力小的局面,运用“叠石桥家纺”的知名度和产业集中的优势,争取与中国家纺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叠石桥(海门)家纺产品交易会”,最终办成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专业交易会,吸引国内外家纺企业(包括上下游配套企业)、经销商、知名品牌、研发机构前来洽谈交易和寻求合作。同时结合“金花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承办各类家纺行业的专业会展、推介活动。 3.综合打造“叠石桥家纺新城”。 作为我市家纺产业基地的三星镇(工业园区),要抓住契机,乘势而上,产城联动,加快中国家纺之都——“叠石桥家纺新城”建设步伐。 一是做大家纺产业基础。围绕市委确定的三至五年实现“千亿交易、百亿销售、十亿税收”目标,拿出真招实着抓经济发展。打造世界家纺交易中心——叠石桥家纺市场,同时在骨干家纺企业和知名家纺品牌培育上求突破,确保实现全市一半以上的家纺类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在叠石桥周边地区,进一步巩固家纺产业基地的地位。 二是开发特色旅游业。用好“国家4A旅游景区”牌子,开发围绕叠石桥市场购物、观光及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并主动融入长三角周边地区旅游圈,重点吸引江浙沪一带的游客资源。适应市场国际化趋势要求,发展涉外服务业,不断完善涉外管理和服务手段。抓好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宾馆、酒店、购物中心等定点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建设海门城市副中心。坚持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交易、旅游观光、口岸建设与城镇开发设整体联动,加快推进叠石桥现代城镇建设。按照市场交易、时尚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等不同区域相对分开的要求,做好功能区域整体规划。根据海门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适应人口汇集和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建议叠石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好“服务业改革综合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划建设个性鲜明的“时尚街区”和休闲娱乐“不夜城”,使叠石桥家纺城最终建成人流汇集、现代富裕,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时尚开放型小城市。 考虑到区域竞争激烈程度及家纺产业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殊性,为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建议市级层面研究出台相关针对工业园区的专门化政策。如工业园区综合考核指标的个性化设置,城镇建设中各类要素保障及税费减免,拆迁赔偿标准(比较其它乡镇)适当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布局适度倾斜等,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三、推进我市现代家纺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1.坚持整体规划。做到几个明确:一是明确产业方向。以现有产品为基础,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细分专业方向相对集中,相互配套的现代家纺产业集群。二是明确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市家纺主导产品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利用“内外贸结合市场试点”带来的利好,加大外销比重,鼓励企业和经营户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三是明确市场形态。逐步形成国际国内并重,批发零售兼顾,线上线下联动的运行形态。四是明确重点项目实施进程。主要包括叠石桥市场四期工程(包括国际名品店、国际物流园、会展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培训基地等)、叠石桥家纺电子商务总店、有关重大公共服务平台等,要排出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实行土地使用绩效挂钩机制,对列入重点支持的骨干家纺企业用地优先落实,并允许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借鉴义乌经验,用好批发市场的优质资源,探讨市场摊位使用权抵押的融资方式,政府协调与银行等融资机构谈判,帮助业主获得比市场利率更优惠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二是税收目标管理。特别是对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本土与引进一视同仁),在进行纳税评估的基础上,实行征收目标管理。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实行地方留成按绩效递增比例分级返还,税务部门对这类企业原则上不再稽查,不能完成的作为重点稽查对象。三是实施项目扶持。设立市级现代家纺产业专门项目,用于支持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牌以及重大人才团队引进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各类上级项目,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四是专项经费补贴。借助余杭等地经验,对家纺企业参加交易会展、培训、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专门补贴。 3.加强配套服务。一是做好家纺产业链延伸的指导服务工作。如围绕产业链延伸,制定家纺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路线图,编制新型家纺产品目录和应用指南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仓储业。适应市场营销的新变化,改变叠石桥市场目前只注重定向点对点联运的单一运营模式,注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现代物流业务开发。引进竞争机制,吸引更多实力物流企业进驻。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广大业主提供更为便捷的派送、仓储服务,同时减轻物流成本和运途损失。三是抓好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和交易市场配套,规划建设专业培训、产品检测、口岸报关、外汇交易、网络信息等服务平台。四是改善面向流动人口的配套服务。针对家纺企业用工需求大、流动快的特点,有关部门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