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海工装备产业的调研报告 | ||||
| ||||
| ||||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发展在我市刚刚起步。为做好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近期课题组展开了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如下报告。 一、海工装备产业的基本特征 海洋工程的内涵和范围十分广泛,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狭义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本课题重点研究狭义的海工装备。当前,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市场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明朗。石油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消费构成部分。由于陆地石油已经难以再有大的储量发现,海洋油气开发将更加受到重视,并带动海工装备需求快速增长。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中国南海的油气储量就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口号,进一步提升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省和南通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这给海工装备产业带来历史性发展大机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海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有关机构预测,世界海工装备市场规模2015年达到800亿美元左右,2020年达到1250亿美元左右。我国到2015年,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000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并取得了一定突破,对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2.产品个性化强,技术含量高。每个海洋工程都要承受海洋的复杂环境。海底不同的地形结构,海上的风浪、海流,还有海水腐蚀、生物附着等,都会对海洋工程产生影响。海工装备制造需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油气状况等逐一“量身打造”。这类产品只能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具有较强的“个性”。海工装备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性能,才能应对海洋的复杂环境。其系统集成度高,技术工序复杂,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3.投入资金大,准入门槛高。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有些超过几亿美元。即使是一些海洋工程辅助船,其造价也都远高于同型传统船舶,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其运行的风险自然也大。海工装备产业需要有高额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专业人才集聚,且装备的建造进度不易控制。因此,这个领域的准入门槛高,一般企业不能轻易进入。 4.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海工装备制造业是集多门类技术于一体的行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关联度达85%以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较长,由上游销售经营、设计研发、物资设备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及售后服务串联而成,呈现一种混合式的产业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海工装备产业带动效应强,投入产出比可超过1:4。1座作业水深为3000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在6亿美元左右,比2架目前世界最大的空客A380飞机还要贵,是名副其实的高附加值产品。 5.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风险较大。当前,国际海工装备格局主要由三大阵营组成:欧美公司掌握着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具备总承包能力;韩国、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则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备一定的总承包能力;中国与阿联酋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同处第三阵营,仍主要从事低端装备的建造和分包。从全国来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竞争主要集中在几大企业集团之间。其中,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远船务为传统的造修船企业,在设计、制造大型海上钢制结构物方面相对具有优势;海油工程公司的优势在于油气处理模块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制造方面;招商局重工在海工及特种工程船舶领域有较强的设计优势;中集集团和振华重工的优势在于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及市场影响的能力。但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投资过热,就有可能形成产能过剩。从国内海工装备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几率较大。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仅为83至116座。目前,我国的海工装备产能扩张将很快达到120座/年。过度扩张必将导致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出现大而不强、乱而分散局面,同质化竞争容易引发低价竞争、无序挖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目前造船行业整体低迷,有不少企业准备转入海工装备,更是产能过剩的潜在因素。日前,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控制新增产能的要求,不得审批新增的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不得提供新增授信支持。这些,都应引起我市足够重视。 二、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拥有理想的交通区位。我市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江靠海,拥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岸线资源优势。我市目前沿江岸线水深能达到-10米,具备建造海工装备制造项目的水深条件。从运输来看,海工装备的高度普遍超过80米,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的通航净空均不能满足大型海工装备的运输。我市的长江航道可以从崇明岛南侧的长江南支航道入海,海工装备运输完全不受大桥的限制。 2.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招商局集团在我市成功收购海新重工,成立了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内海工装备领域内一次成功的并购。招商局重工以钻井平台、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风车安装平台等海洋工程建造为主,同时大力开拓铺管船等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海洋工程产品。2014年开始建造海洋工程平台6艘、其他海洋工程船4艘,2015年将建造海洋平台8艘,铺管船2艘和其他海洋工程船4艘,并将有4艘平台和2艘其他海洋工程船交付客户,2016年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在建海工产品16艘,年交付客户的产品达到8艘的生产经营规模。 3.拥有一定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虽然目前我市除招商局重工外,还没有真正算得上海工装备的企业,但已拥有一批能够制造海工配套产品企业。位于开发区的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是船舶舱口盖、海工绞车、铺管设备等;江苏海隆重机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港口用起重机;亚洲新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能源装备钢结构。位于海门港新区的燕达(海门)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与壳牌、西门子配套的压力容器;江苏远威重工有限公司生产压力容器和钢结构;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海门分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石油开采的钢丝绳和套索。这些企业目前的产品虽然还不完全属于海工装备系列,但已经具备了制造海工装备配套产品的生产条件,为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奠定了制造基础。 4.拥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今年,我市蝉联第二届“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到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经济环境、居住环境、生产环境、投资环境七个方面),彰显了我市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海工装备是一个人才密集的行业,我市良好的宜居宜业城市环境优势对人才汇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不利因素 1.产业基础薄弱。相对于周边地区发展状况,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较晚。2012年南通地区海工装备产业销售规模15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的1/3。启东市海工装备产业销售规模75亿元左右,约占南通的一半份额。至目前为止,我市列入海工装备行业统计的企业尚未有产出,能够延伸到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总体规模不大,2013年的目标销售规模才16亿元左右。 2.专业人才紧缺。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包括设计、经营、管理等,甚至包括有关法律方面的人才。我市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储备严重不足。虽然招商局集团将把拥有数百名技术人员的研究机构迁入海门,但是,大量人员的集聚需要消耗不少时间,搬迁工作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在搬迁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人才流动到别处,还需要招引补充。人员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正常运转也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另外,海工装备制造所需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在我市也相当缺乏,从开始招收到进入正常生产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因素都对我市快速形成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支撑力量带来不利。 3.行业共性问题制约。一是我国海工装备主流产品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海工专业化体系、产业体系没有形成。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二是我国海工装备本土化配套严重不足。我国建造的海工装备,很多配套产品必须依赖进口,国产化率平均不足10%。三是我国总承包的能力比较薄弱。国内具备完整的海工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几乎没有。在深海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更大。 三、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 (一)总体思路 目前,我国海工产业已经取得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发改委牵头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明确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海工装备产业的设计制造体系。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一是提升海工装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掌握海工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在部分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产品。二是增强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制造能力。2015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重点领域是海洋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吊机、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深海铺管系统、深海立管系统、海洋观测/监测设备、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水下运载器、水下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等。 招商局集团将海工装备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依托我市沿江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资源,投资100亿元建设招商局集团华东海工基地项目,同时打造国家级海工装备研究院,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工研发人才基地。这完全符合国家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目标和我市招商局重工建设的实际情况,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局重工为产业龙头,以海洋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海洋工程辅助船等为重点制造方向,以专业人才为支撑,以完善配套为抓手,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将我市建设成为江苏最强、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二)发展方向 集全市之力,搞好配套服务,快速做大做强招商局重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在抓好市内现有企业为其配套的同时,积极招引一批国内外先进配套企业,用3—5年的时间,形成一个产业群。 到2015年,我市海工装备及配套制造企业目标总销售超80亿元,2020年目标总销售超200亿元,其中招商局重工销售规模超100亿元,使海工装备成为我市“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时期的主导产业。 (三)发展重点 根据招商局重工近期和中期的发展项目安排,结合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升级实施方案”,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领域为: 1.海工装备重点领域。 招商局重工近期和中期的发展项目,就是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即重点发展海洋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海洋工程辅助船等。 2.海工装备拓展领域。 发展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技术船舶、中高速柴油机、小缸径低速柴油机、甲板机械、污水处理装置、压载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机、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海洋平台吊机、铺管专业设备、海工装备特种钢材。 3.海工装备后备领域。 着眼于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加强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综合利用等开发装备。 (四)发展措施 我市海工装备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海门自己的道路。 1.注重产业布局。围绕招商局重工这个龙头企业,在滨江工贸区规划建设好以海工装备为主要特色的“省级装备产业园”,充分利用现有(非常有限)的长江岸线,兼顾纵深腹地。同时,在海门港新区,以5万吨级码头为重要资源,坚持深水深用,努力招引适宜的海工装备生产企业。逐步形成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布局体系。 2.注重配套发展。应重点拉长产业链,加快形成“片区经济”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招商局重工主要产品,尽力为其做好产品配套,重点引进为招商局重工重点配套的企业。二是围绕海工装备中的“通用”产品,努力改善现有企业生产基础条件,扩大海工装备产业规模。 3.注重关联产业。海洋工程特种船舶并不是普通概念上的船舶,而是专门用于海洋工程。对于海洋工程特种船的修造,我们应审时度势,不宜简单地将其列入普通的船舶修造产业行列,而应将其列入海工装备的关联产业予以重点支持。既可为目前的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也可为将来船舶修造产业的复苏打下产业基础。 四、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规划、招商、人才和配套等。 (一)编制发展规划。 编制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能够实现发展目标的最优化。应尽快编制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总的原则是既符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又与我市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应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公布鼓励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虽然提出了控制新增产能的要求,但是,附加值高的海工装备制造仍是方案中鼓励发展的方向。招商局重工既是招商局集团建设海工装备项目的华东基地,又是我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可先请招商局集团拿出发展方案,对其华东基地的发展进行明确定位,如在海工装备的总装方面,力争做到江苏最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照国家、省和南通市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产品指导目录,研究确定我市适宜发展的海工装备重点产品及相关配套产品目录,产业园区功能的分布,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分布等。 (二)强化专业招商。 抓紧开展以招商局重工为龙头的国际、国内配套产品招商引资活动。以招商局重工海工装备项目为龙头建立产业链条,以引进海工装备相关配套企业为重点对产业链进行“填平补缺”,对我市现有的海工装备关联骨干企业进行提质增效来提高产业链的质量,延长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品开发来增强产业链的附加值。具体可由招商局重工先拿出关联企业的名单,然后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招商的重点区域为: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国际海工装备产业的龙头,海工装备的绝大部分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都出自这些国家。如能成功从这些国家中工程引进一两家海工装备关键部件的制造企业,将极大提升我市乃至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水准。二是国内重点区域。以招商局集团从深圳迁移我市为契机,从珠三角地区引进关联企业进驻我市。以海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科研院所为重点,争取国内外其他海工装备科研院所的项目落户我市,加速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构筑海工人才高地。 海洋工程项目的特点之一是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在我市还刚刚起步,大量的人才(包括生产一线工人)还需从外地大量招引。在这方面,目前急需解决两大重要问题。 一是发挥好市科技创业园作用。市科技创业园的硬件建设,可满足招商局重工等产业龙头企业研发团队的进驻需要。应主动与招商局重工沟通联系,洽谈具体事项,使研发团队顺利进驻科创园,尽早为我市海工装备产业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二是想方设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在“引得进”方面,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目前,我市海工装备的人才大部分从发达地区引进,相当一部分人员仍需要享受原来的大城市的养老金。由于社会保险的地区差异,如让这些人才在海门缴纳社会保险,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养老生活水平。因此,对这些重点企业招引的管理技术人员在享受人才优惠政策时,应专门研究,实行“一企一策”,为尽快引进大量人才开绿灯。在“留得住”方面,切实解决好人才子女的就学问题。这已是招才引才综合环境的重要内容,是人才能否“引得进”和“留得住”的关键之一。对人才子女的就学,可区别对待,分不同类型研究解决办法。对引进的研究型人才,应享受我市“绿色通道”服务,他们的子女需在我市就学的,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可选择全市任意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读。对引进的生产一线骨干人才,应享受海门市常住居民待遇,在他们的居住地域(依据房产证或租房协议)安排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高中阶段均可享受我市常住居民待遇。为此,须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加大市区学校建设力度,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适度扩规招生。在滨江工贸区,可通过成立公办幼儿园,解决他们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儿所。 (四)完善产业园区各种配套功能。 重点完善好两大园区的配套功能。一是滨江工贸区。目前,滨江工贸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还不到位,时间一长,势必对员工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招商重工达产后,公司生活区的入住人员将达到6000多人。为使企业尽快顺利达产,应加快謇公湖科教城配套建设,加速集聚金融商贸、教育培训、科技创新、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尽快提升园区人气、商气和财气。加快滨江工贸区生活配套区的建设,完善商业休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配套,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投入使用,满足园区内职工的生活需求。二是海门港新区。配套的重点是围绕构建现代港口的目标,加快口岸开放的各项基础建设,提升港口的吸引力。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的规划、报批及建设。加快完善以港口为依托的综合集疏运系统,推进商检等口岸功能配套到位,确保港口码头正式运营。海门港新区距离市区最远,更需要加快完善各种生活配套,文化娱乐、公交站点、义务制学校、医院、商业网点、金融网点等都应尽快到位,以积聚和提升人气。作为加快完善这两个园区的配套,目前可采取一定的应急措施:一是动员邮局、银行、医疗卫生等“公家”机构尽快设立服务网点;二是设立警察监控点,保障社会治安秩序;三是尽快建设体育活动场所,增设活动设施;四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娱乐、生活超市、理发、浴室等服务。对近期进驻的这些单位,市政府、所在区域的园区要在税收、房租、水电费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优惠和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