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市委员会 苏ICP备05086090号 地址: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226121 电话:0513-82212597 |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的调研报告 | ||||
| ||||
| ||||
中小企业一直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全市经济活力的具体体现。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缺乏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企业上市既是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又是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一条重要路径,是企业转型提升的一个平台。如何正确引导、扶持企业上市,是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前阶段,市政协组织有关力量展开了“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的课题调研,摸清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有所帮助。 一、我市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现状 1、企业上市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注重了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目前,全市已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7家入轨企业,其中1家在会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上市企业的数量和周边县(市)比,还是偏少的。 2、我市推进企业上市的工作情况 我市确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推进企业上市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强化了行政推动。充实了全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的力量,定期举行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制定了《海门市企业上市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加强了对各园区(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考核力度。二是强化了宣传发动。在我市各媒体上加强了企业上市工作的宣传,营造了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的氛围。三是强化了政策引导。在海政发2008年39号文件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意见》(海政发[2012]17号),对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提出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对中南建设、通光线缆、金轮科创、中兴能源、金呢织物等5家企业扶持和奖励的资金累计超过了9000万元。四是强化了培训服务。多次组织企业参加有关上市的各类专题讲座、培训活动,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家和中介机构面对面交流,让专业团队有针对性地辅导企业合理解决上市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3、上市企业偏少的主要原因 推进企业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上市企业偏少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企业内部和外部工作两个方面。在企业内部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企业愿不愿上市的问题;二是企业发展的业绩问题;三是企业运行的规范问题;四是企业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外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适合券商的选择问题;二是企业上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 在企业内部,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愿不愿上市,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上市的认识和决策。如果企业家根本不想企业上市,那么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都是无济于事的。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家缺乏“产权清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理念。有的没有摆脱投入单纯靠向银行借贷的惯性思维;有的认为上市仅仅为了融资,而自己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效益也很好,不缺资金,没必要上市;有的对上市存在畏难情绪,不了解上市的有关要求、规则,对上市有顾虑;有的担心因上市涉及土地、税收、产权等问题需要规范,会使企业失去一些眼前利益,等等。 第二个问题就是企业发展的业绩,也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这是企业上市的两个核心条件。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能赚钱,赚钱能够持续,而且越赚越多。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程序复杂,资料繁多,但所有的其他条件和许许多多的资料、中介机构的工作,无非是对这两个核心条件的证明。企业上市过程中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材料,关键的就是证明“该公司的盈利是合法的”、“该公司的盈利数据是正确的”、“该公司的未来成长性是可靠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也就是反映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发展速度。调研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在业绩较好时没有上市的计划,但在设想上市之路时,企业的业绩却出现了一些波动,从而影响着企业上市的进程。 第三个问题是企业运行的规范问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是要靠财务报表说话的。财务核算不规范,数据就不准确,不能准确证明企业上市的核心条件。我市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财务基础比较薄弱,这是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在财务上的反映。企业上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财务力量。同时,拟上市的企业还不能有任何违法受处理的记录。调研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因法制意识不强,在注销其所属某子公司时,没有办理注销手续,而是由工商部门通过发布公告予以吊销,还有个别企业(或其下属公司)在发展中,因某种违法行为受到相关行政执法机关行政处罚,在执法部门的资料中留下了企业受处罚的记录。这给企业的上市增加了障碍。 第四个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调研中了解到,我市企业在上市的准备过程中,一些遇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用地方面的问题。例如,南通路博石英材料有限公司坐落在原天补镇的工业园区内,厂房和土地采用租赁方式使用。近期,企业按上市的要求,将租赁方式改为购买。但厂区内还有约20亩左右的土地处于空置状态,已批准的一年延长期也即将期满,而企业目前暂无新的项目上马,该土地使用权有可能被收回,将给企业上市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希望能再延长一年时间,给企业寻找和投产新项目的时间。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征用了约10亩的土地,款项已交清,但由于种种因素土地证尚未拿到,企业的资产得不到完整明晰的反映。从这些情况看,用地问题是影响企业上市工作的一个障碍。 二是税收方面的问题。注册为外资企业的南通泛亚锂钴材料有限公司,2002年7月领取营业执照,与容汇通用锂业公司属同一个企业家所有。在容汇通用锂业公司上市过程中计划把泛亚公司并入容汇通用公司。按规定,外资企业连续经营不满10年,转为内资企业需要补交相关税款。企业希望能从泛亚公司领取执照的时间算起,到2012年7月就满10年。否则,企业上市就需要补交很大一笔税款,或是上市的时间推迟。又如,凯盛公司在准备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收购子公司的产权,需要补交数额不小的税费。企业若不上市,则不需要收购子公司,也就不会产生补交税费等问题。从这些情况看,补交税款问题是企业上市中很大的一个负担。 三是企业职工“五险一金”问题。按照上市的要求,企业的全部职工都要缴纳“五险一金”。而建筑企业中相当多的职工是外地人,流动性较大,对这类职工来说,“五险一金”中住房公积金缴纳的实际意义也不是很大。职工“五险一金”问题,给职工数量较多的企业上市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也有一些问题属于企业的个性问题,却是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障碍。如:“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的企业全称,“龙信建设”在大陆范围内应是唯一名称。但在我省却有同样从事房产开发的“徐州龙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也挂有“龙信建设”名称,这很容易使外界将“徐州龙信建设”的企业行为与我市的“龙信建设”企业联系起来,有可能对我市造成不利影响。 在外部工作中,第一个问题是券商的选择问题。券商的主要职能是给计划上市的股份公司进行上市前的辅导,也就是教会准备上市的公司怎么做好一个上市公司,然后要协助上市公司准备好上市材料。在发行新股过程中要为公司提供承销,保证发行的股票全都卖得出去。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在打算上市时对如何选择券商把握不准。有的企业认为券商越大越好,就选择知名大券商,但大券商接手的企业很多,很可能认为我市企业规模偏小而摆不上“议事日程”。还有的企业盲目听信某家券商信誓旦旦的保证,反而使企业的上市工作进展缓慢。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上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上市业务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股份公司的重组和改造中,有许多具体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诸多财务、税收、法律、企业管理、历史沿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很多问题在后期处理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另外,选聘相关中介机构、审计及法律调查、券商辅导、发行申报、发行及上市等,既需要专业团队来操作,也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来协调。 二、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市的企业上市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上市的企业资源比较丰富。截止到2011年底,我市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83家,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82家,全市金银铜奖牌企业数达到135家。其中,123家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的应税销售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1.3%,这些企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技术含量高,具有上市的潜在优势。应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二次率先”至关重要。 1、落实工作目标,加快培育企业上市的后备力量。有了目标,就有了工作方向。近期目标是,年内争取金轮科创成功上市,这样,我市的上市企业数达到3家。“十二五”时期的后三年,力争推动金呢织物、凯盛家纺、晨牌药业、路博石英、容汇通用锂业、埃夫科纳、中兴能源、恒秀铝热、冠东车灯等企业成功上市,使我市的上市企业数累计达到10家左右。“十三五”时期,力争推动龙信建设、铁锚工具、世泰实验、南通爱尔思、三鑫电子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使我市的上市企业数累计达到15~20家。 2、全力升温造势,努力营造企业上市的优质环境。推动企业上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各方支持”的工作机制,努力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组织推动。进一步完善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联席协调机制。配实配强市金融办的工作力量,引进、聘用一批专家型人才充实到我市的金融办。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企业上市工作,支持上市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企业上市推介会、专题研讨会、业务培训会、参观考察等形式,积极帮助企业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意识和能力。建议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对上市入轨和拟入轨企业,由市领导进行挂钩联系,帮助企业推进上市进程。二是强化政策驱动。认真落实好我市扶持企业上市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对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政策、房地产权证、历史遗留问题、资产重组、奖励政策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优惠力度,不断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建议设立企业上市扶持专项资金,切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三是强化服务促动。积极发挥好市金融办牵头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调度督导,搞好指导服务。对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办理的土地房产过户、减免税金、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等有关手续和证明,设立“绿色通道”,采取“一企一案”的方法,个案调解处理有关问题。近日,工商局内部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培育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从放宽登记条件、强化扶持引导、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出台了10条帮扶措施,我市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有关的其他部门也应制定出台各自相关的帮扶措施,全面强化对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的服务促动。四是强化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宣传企业上市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报道上市工作动态和先进典型,努力消除企业不想上市、不敢上市的思想顾虑。 3、强化资源培育,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上市企业来源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越多,上市企业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应进一步加快企业股改步伐,确定近、中、远期培育对象,不断充实上市后备资源,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一是优选一批。重点围绕“十二五”期间海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营业务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同时,拓宽视野,把具有一定规模和业绩的农业龙头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整合包装,纳入培育范围,使上市后备资源行业分布、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二是股改一批。实行股改是企业上市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上市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做大基数、做优品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股改推进力度,协调处理好企业遗留问题,尽快把那些净资产数额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三是规范一批。按照国家、省市对企业上市的要求,对正着手或已完成股改并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拟)入轨企业,加强其规范运作的引导,着重解决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三会”议事规则不健全、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等机制,帮助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上市一批。坚持“多管齐下、因企制宜”的原则,切实加大引导和协调力度,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真正做到境内、境外“多点开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多板齐上”。 4、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搭建股权融资的有效载体。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推进股权融资是加快企业上市的有效抓手,加强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上市的有效保障。建议:一方面,应大力度、多层次地推进股权融资。一是积极鼓励股权投资机构的发展。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等各类股权投资活动,大力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允许引进的投资机构参股本地现有各类投资公司,共同参与我市企业股权融资活动,促进新型资本市场的发育与成长。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建立创业投资机构,从事股权收购等投资活动,获取资本经营收益。二是引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把资本运作人才团队列入“东洲英才”、“企业聚才”等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具有专业资质的资本运作人才团队,并通过这些团队的专业运作,建立规范的基金公司,有效组织本地规模庞大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特别是一些面临产业转型的建筑房地产企业,可以借鉴中南集团的做法,组织专业团队尝试企业收购和境内外的股权投资,扩大经营领域。三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要舍得把本地最好的企业资源拿出来,让资本投资方共同分享海门工业经济发展成果,建立和兑现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奖励措施,提高各类股权融资主体的积极性。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营理念,调动企业和资本方两方面的积极性。设立股权投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支持本地中小企业的投资机构进行补偿奖励和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积极向上申报创业投资奖励资金,争取上级科技金融等专项资金的跟进支持。四是规范股权投资运作机制。建立股权融资协调机制,市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我市股权融资运行机制。对企业挂牌上市,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收购、资产并购重组,成长型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等,都要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建立健全资产评估,股权流转机制;规范股本进入与退出机制。通过严格的监管和规范的操作,真正做到投资资本能进能出,协调有序。同时,加强对上的沟通联系汇报,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强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联系,通过组织拟上市企业对中介机构服务情况的调研性评比等方式,争取他们在力量安排上给予倾斜。对企业而言,要以开放开明的态度,正确地积极地看待股权融资,通过精心选择合作者,注入优良资产,快速走上上市融资之路。另一方面,应高质量、经常化地加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资本运作人才队伍特别是董事长、财务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和监管,通过沙龙、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拟上市企业董事长的培训,帮助他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熟悉和掌握资本市场的规则,加快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和工作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