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企业上市作为推进“产业升级”工程、构建以“510转型工程”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加强服务引导,狠抓资源培育,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上市企业2家。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企业上市推进会”(2011年9月20日)上提出的“力争五年内全市上市企业突破10家”的工作目标,我市的企业上市工作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 一是上市企业的数量偏少。放眼苏南,江阴市以“江阴板块”称雄资本市场,目前拥有上市企业29家,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对照周边,目前南通全市已有25家上市企业,其中通州7家,崇川6家,而海门仅2家。 二是企业自身运行的规范性不够。我市大多数企业未经过股份制改造,或多或少存在着产权不明晰、财务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有些企业认为一旦改制,触及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加大上市工作量,因而对上市热情不高。 三是企业家认知参差不齐。企业家的理念、视野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档次。一些企业家饱尝创业的艰辛,企业步入发展正轨后,容易产生“守摊子、过日子”的思想,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一些企业家出身“草根”,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对资本市场知之甚少,认为上市工作费力、费时、费财,上市后企业运营公开透明,信息披露要求高,财务审计严格,监管压力大,存在着“不想上市、不敢上市、不愿上市”的心态;还有一些企业家虽然上市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不知道如何运作,错失上市的最佳时机。 事实证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发展资金、推进制度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面对依然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任,做好企业上市的组织和推进工作,对于做大做强企业、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可以推动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企业上市是一个“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过程。成功上市能使企业迅速形成融资壮大、品牌塑造、人才聚集、财富积累的发展态势,缩短做大做强的时间,为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夯实基础。我市中南集团的上市就是一个佐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可以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助推转型升级。上市的过程既是企业扩张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如果一个地方的企业能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上市态势,必将对本地区产业发展档次、发展领域起到重新整合的作用,有利于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也有利于加快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可以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提升综合实力。上市企业的多少,不仅能代表地区的综合实力,也能反映地区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借助上市企业,能有效改善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知名度。 应当看到,我市的企业上市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可上市的企业资源比较丰富。截止到2011年底,我市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83家,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82家,全市金银铜奖牌企业数达到135家。其中,123家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的应税销售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1.3%,这些企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技术含量高,具有上市的潜在优势。二是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成效明显。到目前,我市拥有在会企业1家,拟重新报会企业1家,入轨企业3家,拟入轨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20多家。因此,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实现“二次率先”至关重要。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力升温造势,努力营造企业上市的优质环境 企业上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各方支持”的工作机制,努力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建议进一步完善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联席协调机制,配实配强市金融办工作力量,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企业上市工作,支持上市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机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企业上市推介会、专题研讨会、业务培训会、参观考察等形式,积极帮助企业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意识和能力。建议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对上市入轨和拟入轨企业,由市领导进行挂钩联系,帮助企业推进上市进程。二是强化政策驱动。参照省、南通市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市扶持企业上市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对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政策、房地产权证、历史遗留问题、资产重组、奖励政策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优惠力度,不断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建议设立企业上市扶持专项资金,切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三是强化服务促动。积极发挥好市金融办牵头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调度督导,搞好指导服务。对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办理的土地房产过户、减免税金、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等有关手续和证明,设立“绿色通道”,确定专人负责。四是强化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宣传企业上市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报道上市工作动态和先进典型,努力消除企业不想上市、不敢上市的思想顾虑。 二、强化资源培育,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上市企业来源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越多,上市企业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建议进一步加快企业股改步伐,确定近、中、远期培育对象,不断充实上市后备资源,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一是优选一批。重点围绕“十二五”期间海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营业务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同时,拓宽视野,把具有一定规模和业绩的农业龙头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整合包装,纳入培育范围,使上市后备资源行业分布、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二是股改一批。实行股改是企业上市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上市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做大基数、做优品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股改推进力度,协调处理好企业遗留问题,尽快把那些净资产数额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力争每年新改造设立股份有限公司2-3家。三是规范一批。按照国家、省市对企业上市的要求,对正着手或已完成股改并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5家(拟)入轨企业,加强其规范运作的引导,着重解决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三会”议事规则不健全、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等机制,帮助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上市一批。坚持“多管齐下、因企制宜”的原则,切实加大引导和协调力度,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真正做到境内、境外“多点开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多板齐上”。力争每年成功上市1-2家企业。 三、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搭建股权融资的有效载体 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推进股权融资是加快企业上市的有效抓手,加强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上市的有效保障。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度、多层次地推进股权融资。通过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充分利用这些战略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人脉和资源,更高层面、更快速度地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实现双赢。对政府部门而言,要为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还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在正确认识战略投资机构、选择战略投资者、借助战略投资者更好地促进企业上市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辅导,确保企业上市进程的加速度。同时,加强对上的沟通联系汇报,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强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联系,通过组织拟上市企业对中介机构服务情况的调研性评比等方式,争取他们在力量安排上给予倾斜。对企业而言,要以开放开明的态度,正确地积极地看待股权融资,通过精心选择合作者,注入优良资产,快速走上上市融资之路。另一方面,要高质量、经常化地加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资本运作人才队伍特别是董事长、财务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和监管,通过沙龙、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拟上市企业董事长的培训,帮助他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熟悉和掌握资本市场的规则,加快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和工作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