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把海门建设成为上海长江以北配套优越的卫星城市。确立这一目标,切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符合周边的发展态势。邻近的城市中,南通市区及其开发区与我市处于竞争态势,隔江相望的苏州经济辐射力还不够强,瞄准国际大都市上海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苏浙两省环上海的八个县级市中,海门在各方面并不占优。即使将目光锁定在长江以北,我市曾有的领先地位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是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我们要不断增强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意识,以推动产业发展为主抓手,以加快城市建设为保障,在差异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承接辐射中形成特色。下面我代表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针对相关问题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产业发展应进一步接轨上海 世界各国建设卫星城镇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二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我市建设上海的卫星城,着力点也在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要以“加速转型、全面接轨”为主题,以沪上重大项目招引、跨江合作园区开发和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战略性产业并进发展、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把海门建成长三角北翼制造业发达、服务业繁荣,开放与创新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一是着力规划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研究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动态,完善相应的服务、配套方案,修订《海门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责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向相关的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和优势新兴产业企业集聚。以重点板块与产业园区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产业要素集聚集约能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构筑“江海河联通、公铁水联运”的新格局,积极发挥“桥港”优势,促进全市不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构建符合经济一体化要求、具有海门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着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主动利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的“溢出效应”,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把招商引资的主攻点放在新兴产业项目上,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超大型企业,推动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坚持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导向,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以先进装备提升发展水平,全面落实设备抵扣的各项政策,充分激发企业装备技改投入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服务经济提速计划”,积极发展具有高融合度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证券、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网络经济、教育培训、高端商贸等新兴业态,大力培育金融、餐饮、购物等特色街区,培育壮大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生活服务业。 三是着力创新驱动,加快科技强市步伐。用足用好靠近上海这一科教中心的有利条件,结合我市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推进复旦复华科技产业园、滨江科教城、滨海科技创业园、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创新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等孵化器的孵化效应。积极引进沪上高校院所在海门设立技术成果转移工作站、技术转移分中心,重点建立一批校企联盟、校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海门(上海)人才工作服务站的作用,推动沪海人才工作的深度合作,不断丰富与上海人力资源市场合作内容,实现两地人力资源市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吸引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落户海门,打造长三角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二、城市建设应进一步融入上海 充分发挥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以交通建设先导,以区划调整助推,加快建设江海氛围浓郁、海派特色明显的“北上海”卫星城。 一是构建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进一步缩短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加大崇海大桥筹建工作的推进力度,想方设法争取苏沪省际高层的沟通协调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努力推动大桥尽快立项开工,以进一步拓展海门到上海过江通道,缩短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利用海门紧邻沪陕高速和沈海高速的优势条件,积极与南通市高架路网对接,规划建设海门快速交通体系。其中一期建议从沈海高速苏通大桥出口沿上海路、江海路建设高架快速道路接沪陕高速海门出口,保证在城区任何一个地点十分钟内都能上高架快速路,为海门发展进一步提速。 二是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速形成片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展片区经济,是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借鉴昆山等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在我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和片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按照“长远与现实相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主导产业的关联性和基础设施的匹配性,城区、园区、中心镇区发展的协调性,加速构筑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置完善、资源利用持续、机制运作顺畅、支撑效应明显的经济片区。 三是建设商服繁荣、配套完善的滨江新城,增强城市吸引力。卫星城市的功能在于既满足现代文明的生存需要,又令人得以享受自然愉悦身心。我市在推动城市南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要做足亲水文章。圩角河区域可以利用河流所独有的灵性,挖掘城市内涵,打造有品位、上档次的休闲街区和低密度住宅区。謇公湖区域可以进行海派风格的园林式设计,大力发展旅游服务、餐饮美食、商务会馆等产业。在商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老城区加紧实施市中心拆迁地块项目建设,新城区以一大批在建商住、公建项目为引领,重点加强张謇大道沿线、江海路沿线、北京路沿线的商服设施布局,借助上海的优质文化、医疗资源,采用演艺市场对接、联合办医等形式,繁荣我市文化产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力打造一个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魅力新城。
|